一夜之间!
烧烤圈的遮羞布被扯下来了——那撒得漫天飞的“孜然粉”,压根就不是孜然做的! 最近烧烤摊老板们有点慌。 社交媒体上一条视频炸开了锅:某知名品牌烧烤料送检后,检测报告上赫然写着“检出小麦麸质成分”。 要知道,这包售价29.9元的“秘制孜然粉”,配料表上明明只写着“孜然、芝麻、辣椒”,连个“其他香辛料”的兜底条款都没有。 同期曝光的另一款“新疆风味孜然粉”,显微镜下竟能看到稻壳碎屑——这玩意儿在饲料厂论斤卖,几毛钱就能买一大袋。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中工网记者的卧底调查。 他们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了销量破2万的“天合香”烧烤料,拆开包装却发现,所谓的“孜然粒”色泽暗淡、颗粒不均,凑近一闻还有股怪味。 送到专业机构检测后,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样品中孜然含量不足15%,取而代之的是62%的麸皮和23%的稻壳粉。 更离谱的是,这些本应出现在猪饲料里的原料,被装进印着“清真认证”的包装袋后,价格翻了整整20倍。 这不是孤例。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的抽检记录显示,标称乐陵市食之惠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杨奇”孜然粉,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含量超标30%。 这种本该用于果树除虫的农药,怎么会出现在烧烤料里? 经销商事后解释称,可能是原料种植环节违规使用农药,但谁能保证这不是人为掺假的“副产品”? 在陕西汉中,当地市场监管部门2024年抽检发现,某品牌孜然粉竟添加了日落黄——这种人工色素按规定只能用于糕点、饮料,用在香辛料里纯属违规。 而且,这些问题产品并非来自小作坊,而是正规工厂生产、电商平台热销的“网红爆款”。 某业内人士透露,为压缩成本,部分厂商会用小茴香、花椒碎冒充孜然,更有甚者直接添加工业滑石粉增重。 这场“香料骗局”背后,是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 河北某调味品集散地的批发商直言:“纯孜然粉成本18元/斤,掺了麸皮的只要5块钱。”他们会根据客户需求调整配方:低端货用稻壳粉打底,中端货加小茴香碎,高端货则在表面撒一层真孜然粉“障眼”。 这些“复合香料”的包装上往往印着“新疆直供”“传统工艺”,实则是从河南、山东等地的小工厂发货。 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正面临威胁。 营养专家指出,麸皮中的粗纤维虽对健康有益,但过量摄入会刺激肠道黏膜,尤其对胃炎、胃溃疡患者极不友好。 部分商家为掩盖异味,会添加过量香精和防腐剂。 2025年7月曝光的“馥食集”烧烤料,就被检出山梨酸钾超标2倍——这种防腐剂长期食用可能影响肝脏功能。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商家做出这样的事,难道就不怕被抓吗?
很可惜的是,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复合调味料的原料标注要求模糊,商家只需标注“香辛料”“谷物粉”等大类,无需列明具体比例。 孜然粉作为小众产品,抽检频次远低于酱油、醋等大宗调味品,导致问题长期潜伏。 消费者并非毫无招架之力。 资深烧烤爱好者分享了几个辨别技巧:真孜然颗粒饱满、色泽深褐,凑近能闻到浓郁的草本香气;假孜然则颜色偏黄、质地松散,甚至能看到碎屑。 购买时,不妨撕开包装用指尖揉搓,真孜然会留下油渍,掺假品则会掉渣。 更保险的做法是选择配料表明确标注“孜然(≥80%)”的产品,或者直接购买整粒孜然自行研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