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孔子要带着弟子们去周游列国,孔子的妻子亓官氏骂孔子不务正业,孔子

佳佳说史 2025-07-26 17:21:02

公元前496年,孔子要带着弟子们去周游列国,孔子的妻子亓官氏骂孔子不务正业,孔子说:离婚吧。

孔子在56岁时与妻子亓官氏结束了37年的婚姻,作为春秋时期的知名学者,孔子的婚姻状况直接影响着他的社会声誉和政治前途。

春秋时期的贵族婚姻制度相当复杂,男性可以通过“七出”条款主动解除婚姻,包括不孝顺公婆、无子嗣、淫乱、妒忌、恶疾、多嘴、盗窃等七种情况,女性则几乎没有主动离婚的权利。

孔子出身于鲁国陬邑的叔梁纥家族,父亲是当地的“士”阶层,这个身份介于平民和贵族之间,有参政资格但没有世袭特权,父亲去世时孔子只有3岁,全家经济状况急剧恶化。

19岁时孔子娶了来自宋国的亓官氏,宋国是商朝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在当时仍有一定地位。这门亲事对孔子来说算是攀亲,有助于提升其社会地位。

婚后第二年,亓官氏为孔子生下儿子孔鲤,鲁昭公特意送来鲤鱼祝贺,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礼遇。孔子因此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

从史料记载看,孔子与亓官氏的矛盾主要源于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亓官氏希望丈夫专心从政,通过仕途获得稳定的社会地位,孔子却更倾向于教育事业,在30岁左右开始私人办学。

私人办学在当时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可,春秋时期的教育主要由官府垄断,“学在官府”是基本制度,孔子打破这一传统,向平民开放教育,收取的学费也很微薄。

孔子35岁时短暂进入鲁国政府工作,担任委吏和乘田等低级职务,这些工作虽然收入稳定,但在当时的士人看来并不体面。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孔子51岁时,他被任命为大司寇,负责司法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职能,这是孔子政治生涯的巅峰时期,也是他在鲁国担任的最高职务。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在夹谷会盟中与齐国的冲突,以及在鲁国内政上的分歧,孔子很快失去了季桓子等权臣的信任,公元前497年,他主动辞去大司寇职务。

孔子辞官后决定离开鲁国,开始14年的列国游历,这个决定成为他与亓官氏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在亓官氏看来,丈夫放弃稳定的高官职位去各国游学,完全不顾家庭生计。

根据当时的社会习俗,孔子可能以“无子嗣”为由与亓官氏离婚,虽然两人育有一子一女,但孔鲤身体较弱,而且没有显示出继承父业的天赋,女儿在当时不被视为有效继承人。

离婚后的孔子带着部分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这段经历虽然没有获得政治成功,却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亓官氏离婚后的生活情况史料记载很少,按照当时的习俗,被休的女性通常会回到娘家,再婚的可能性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女性对婚姻格外重视的原因。

孔子选择教育事业确实给家庭带来了经济压力,他的学生多是平民子弟,缴纳的学费主要是象征性的“束脩”(十条干肉),很难维持家庭开支。

这段婚姻经历对孔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后来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或许也包含了对自己未能平衡家庭关系的反思。

0 阅读:3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