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欧洲都有“恐俄症”,原因也不复杂,俄罗斯大部分领土都是从欧洲手里夺走的,历史上欧洲整个联合都没有打过俄罗斯,欧洲人失去了出海口,失去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更失去了战胜沙俄的信心。 俄罗斯对土地的渴望,堪称“地理版集邮”。18世纪初,沙俄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与瑞典打了21年的大北方战争,最终从瑞典手中抢下芬兰湾东部的土地,建起圣彼得堡作为新首都。 1809年,沙俄再次出手,通过俄瑞战争迫使瑞典割让芬兰,沙皇头衔里从此多了个“芬兰大公”。 东欧平原更是俄罗斯的“重点收藏区”。17世纪,沙俄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为争夺乌克兰爆发战争,最终将基辅罗斯的核心地带纳入版图。 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虽以失败告终,但俄罗斯并未放弃,2014年通过公投将克里米亚重新收入囊中。 这种“领土收藏癖”让欧洲国家如坐针毡——每次俄罗斯扩张,都意味着欧洲失去一片战略要地。 欧洲曾多次试图联合制俄,却屡屡以失败告终。1812年,拿破仑集结60万大军入侵俄国,结果在莫斯科的严寒与俄军的“焦土战术”下,最终仅剩不到5万人逃回法国。 1941年,希特勒的550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却在斯大林格勒陷入泥潭,最终被反推至柏林。 2025年的俄乌冲突更是将这种“联合必败”的魔咒推向极致。 欧盟为乌克兰提供装备和资金,配合美国对俄制裁,却赔上了能源供应安全与疫后经济复苏的代价。 德国天然气价格暴涨,南欧债务危机重燃,而乌克兰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数百万难民逃往欧洲。 这场“美国获益、欧洲赔本”的战争,让欧洲深刻意识到:面对俄罗斯,联合也未必能赢。 欧洲的“恐俄症”还夹杂着对出海口的焦虑。19世纪前,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触角伸向全球,而东欧却因缺乏出海口,被锁在“内陆困局”中。 芬兰曾拥有波罗的海和北冰洋两段海岸线,却在1939年苏芬战争后失去北冰洋出海口,仅剩濒临波罗的海的内海海岸线。 波兰、匈牙利等国虽濒临黑海或波罗的海,但出海口却被俄罗斯或其盟友控制,战略空间极度受限。 这种“出海口焦虑”在俄乌冲突中尤为明显。乌克兰若彻底倒向西方,俄罗斯将失去黑海出海口的重要缓冲。 而若乌克兰被俄罗斯控制,欧洲则面临“家门口”的战略威胁。这种两难困境,让欧洲对俄罗斯的恐惧愈发深重。 欧洲的“恐俄症”,本质是一场持续千年的“心理战”。 从土地争夺到军事挫败,从出海口焦虑到制度竞争,欧洲始终将俄罗斯视为“他者”,却从未真正理解这个邻居。 这种恐惧暴露了欧洲的深层虚弱:地理上缺乏战略纵深,资源上高度依赖进口,政治上难以统一。 2025年俄乌冲突中,欧盟对俄制裁反伤自身,德国天然气价格暴涨,南欧债务危机重燃,恰恰印证了“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荒诞。 更讽刺的是,欧洲的“恐俄症”往往成为政客的遮羞布。当移民问题、经济不平等、气候政策引发民怨时,渲染“俄罗斯威胁”成了转移矛盾的捷径。 但2024年德国民调显示,仅11%的民众仍视俄罗斯为最大威胁,非法移民和恐怖主义才是心头之患——这足以说明,欧洲的恐惧更多是自欺欺人的政治表演。 或许欧洲该放下“恐俄症”的执念,像彼得大帝时代那样,以平等姿态与俄罗斯对话。 毕竟在核武器与全球化的今天,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这场持续千年的心理魔咒,终将拖垮欧洲自己。
整个欧洲都有“恐俄症”,原因也不复杂,俄罗斯大部分领土都是从欧洲手里夺走的,历史
掘密探索
2025-07-26 16:45:42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