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大胆的走走 2025-07-26 15:30:36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为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一个被后世誉为民族英雄的人物,手上却沾满了数以万计的鲜血,其中甚至包括大批已经投降的战俘。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种近乎“血腥”的手段,不仅没招来责骂,反而赢得了朝野上下的默许乃至赞誉,极致的暴力,真的能换来长久的和平吗?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深入“左宗棠”收复新疆背后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看看他的“铁血手腕”,究竟是乱世中的疯狂,还是深谋远虑的战略。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西北,那是一片真正的人间炼狱,一个叫“阿古柏”的入侵者,在英俄列强的暗中支持下,在南疆掀起腥风血雨,搞得民不聊生。 而北方的沙皇俄国更是嚣张,直接向清廷发来照会,以一种施舍的口吻宣称:“我们已经替大清收复了伊犁九城,如果你们实在无能为力,那乌鲁木齐我们也可以代为收复。” 这种赤裸裸的挑衅,无异于是骑在清王朝的脖子上,新疆本地的百姓,长达十六年的战乱中承受着无尽的苦难,百万平民惨死,被阿古柏、白彦虎等各路叛军轮番屠戮。 喀什噶尔四千余清军惨遭全歼,和阗、库尔勒等城,男子几近被屠戮殆尽,女子皆被贩卖为奴,十万百姓沦为奴隶,阿古柏的军队,由流氓、罪犯和亡命徒组成,他们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血流成河,这笔笔血债,堆积如山。 面对如此危局,清廷内部却争执不休,不少官员缺乏边疆意识,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认为,西征劳民伤财,不如将有限的国帑用于建设海军。 也正是在这片混沌与绝望中,左宗棠展现出非凡的远见和惊人的坚韧。 他深知在新疆这种宗教、民族、地缘矛盾错综复杂之地,空谈“和平”与“招抚”毫无用处,今日投降,明日就可能再次反叛。 进疆之前,左宗棠就亮出了自己的底牌:“不剿不抚,一律格杀,”他曾对慈禧太后直言:“若不杀,来年再乱,十倍于今,”这句话的分量,足以让当权者警醒。 慈禧最终同意西征,可军费与后勤的重担,几乎全压在左宗棠一人身上,为了筹款,他四处求人,急得一夜白头,甚至抬着棺材出征,以示必死决心。 面对新疆的苦寒、兵力不足和军饷匮乏,他想尽一切办法为将士们提供保障,即使朝中有小人作祟,一道圣旨竟让他全权负责当地人马的供饷,气得他张口大骂,可骂完之后,他还是扛起了这份重担。 左宗棠原本可以在朝中安享晚年,却选择了西陲的苦寒,看着地图,他流下眼泪,因为他知道,自己或许是收复新疆的唯一希望,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又怎会顾惜自己的名声? 因此,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堪称以血止乱的非常之道,他的命令清晰而冷酷:“攻必破,破必杀,杀必绝,”大军所到之处,所有被俘的叛乱者,无论官兵,只要查实有“屠官害民”的血债,立即斩首。 这件事震动整个西北,虽然朝中立刻有御史上书弹劾,但左宗棠在奏折中只回了一句:“逆贼假降,若姑息容忍,今日塔西曼,明日万人焉,而慈禧太后只批了一个字:“允,”这并非个例。” 收复喀什噶尔后,有两万名投降的叛军声称愿意归顺,左宗棠亲自审阅名单,三天后做出决断:全部处斩,理由是,这些人大多是早年从清军叛变投敌的,十年间手上沾满了数万百姓的鲜血,罪无可恕。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处决分批进行,以每天三百人的速度,整整持续了两个月,喀什城外,尸堆如山,血腥气让百姓不敢靠近三里之内。 从1876年到1878年,西征军推进六千里,平定天山南北,所杀的俘虏数量,甚至远超战场上斩杀的敌人,左宗棠在奏折中清晰写道:“新疆十年间,民众无宁日。欲平乱局,当先清源,降者不如杀之。”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对于如此残酷的手段,大清上下竟一片沉寂,朝廷不问责,也没有人公开反对,因为太多人都明白,这一刀刀砍下去的,并不是疯狂,而是一种冰冷的理性。 清廷即便收复新疆,也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力进行精细化的后续治理,而虎视眈眈的沙俄更不会轻易罢手。 左宗棠的杀戮,是在“敲山震虎”,他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所有觊觎者和潜在的叛乱者展示政府的决心。 在累累血债面前,不处决这些俘虏,他们必然会死灰复燃,而左宗棠清理的,是十几年战争积攒下的仇恨、背叛和对国家主权的彻底藐视。 结果证明,他的判断是对的,屠杀之后,新疆奇迹般地稳定下来,喀什、库尔勒、和阗这些曾经的叛乱策源地,此后数十年再没有发生大规模动乱。 史书只记录了左宗棠平定新疆、收复伊犁、建立行省的功绩,却很少提及这背后,每一步都无比艰难,那片土地原本就血流成河,左宗棠只是用了更多的血,让流血彻底停止。

0 阅读:0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

大胆的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