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

百年战争录 2025-07-26 14:09:15

李鸿章的大哥李瀚章,是个大贪官,一生收受贿赂无数,他搞贪腐有一个特点,绝不让送钱的人吃亏,因而在官场获得了“取之有道”的美誉,一生无人检举告发。

李瀚章是晚清时期一个重要人物,尤其以他大哥的身份和官场生涯闻名,虽说他的成就和名气不如弟弟李鸿章,但一生过得挺顺当,福气特别好。

李家从普通农村家庭变成官宦之家,多亏了父亲李文安的努力。

李文安这个人,寒窗苦读十几年,差不多四十岁才考上进士,这就让整个家族进了京城圈子,从此开始发达起来。

李瀚章作为长子,读书不算太出色,但继承了父亲的那股韧劲儿,天天埋头苦学。

1849年,他参加了一个叫拔贡朝考的考试,这个试难得一见,十二年才办一回,他拿了个好成绩。

这时,他和弟弟李鸿章都拜了曾国藩为师,这安排是李文安想出来的聪明招数,对李家往后的风光打下了基础。

清朝那时候,拔贡的地位比不上进士。

进士能进翰林院,步步高升,拔贡考好了最多当个知县,顶多是个芝麻小官。

1851年,靠着李文安在朝廷的关系,特别是曾国藩的帮衬,李瀚章被派到湖南永定县当知县。

刚上任不久,他就赶上了太平天国的大乱子。

太平军首领洪秀全闹事,全国陷入战火。

1852年,李瀚章本要调到益阳任职,还没动身,太平军就打到长沙城下,整个城里一片慌乱。

湖南巡抚骆秉章急着用人,硬是让李瀚章带兵去守长沙南门的天心阁。

他从来没打过仗,但硬是咬紧牙关口子守住了,立了个小功劳,还被赏了个六品的衔头。

这可是李瀚章这辈子唯一一次亲临战场,打那时起,他就改投曾国藩门下,专门管后勤那些杂务,像粮草调度啊。

李瀚章在后勤这块干得稳稳当当,大家都夸他踏实明白,很快升成了总管。

这种稳重的风格,对李家当时处境太重要了。

安徽老家正被战火吞噬,李文安打太平军战死,李鸿章带兵溃逃,连祖屋都被烧成平地。

多亏李瀚章在江西搞起个大后方,稳定住局面,李家老老小小才找到地方避难。

更关键的是,李鸿章拖着全家来投奔大哥,其实就是投靠了曾国藩。

李鸿章这人有雄心有本事,但性子急,待不住。

曾国藩在祁门打仗遇险时,李鸿章借机会溜走了,让曾国藩挺生气,说这弟弟难共患难。

好在后来曾国藩顾念他的才华原谅了他,这里头李瀚章的调和功劳不小。

1862年对李家兄弟是个大转折年,运气转好了。曾国藩给李鸿章一支新淮军,让他去上海借助洋人打太平军,李鸿章从此飞黄腾达。

同时,曾国藩又派李瀚章去广东设收厘金的地方,给曾国荃和左宗棠的军队筹粮饷。

李鸿章刚到上海那会儿,淮军弱得很,太平军逼来时候缺武器。

李瀚章想办法从香港买了三千条洋枪,帮弟弟连打三场大胜仗。

太平天国快完蛋时,曾国藩权势大了,帮李瀚章升了官。

李瀚章慢慢当上封疆大吏,管几省事务。

说实话,光论本事和功劳,他能长期当这大官有点勉强,前期靠曾国藩提携,后来靠李鸿章照应。

李瀚章当官三十年,官声不算太臭,靠的是圆通的做法。

他卖官鬻爵很拿手,但从不跟其他督抚硬扛。

遇到后台硬的人,他就把好职位让出去,只卖些次点的缺,这让他得了“官界佛子”的外号,意思是像菩萨一样不惹人嫌。

他很少参弹别人贪污,别人也基本不找茬。

唯一一次例外,是甲午战争后李鸿章战败被人恨上,李瀚章也被牵连弹劾。

当时他75岁,在广东当总督时征了一种叫“闱姓”的军饷税,惹麻烦。

他知道这事是墙倒众人推,干脆潇洒辞职回家,三十年官场到此结束。

回到合肥老家,李瀚章给子孙打算起来:一是狂买田地,一共四万多亩。

二是给儿子们盖大宅子,小的三进院,大的五进七进。

晚清民间流传“半个安徽是李家”“宰相合肥天下瘦”,就是说李家人搜刮财富的事,李瀚章在这上贡献不小。

1899年,79岁的李瀚章病死在老家。

那时,李鸿章刚甲午战败,全国骂声一片,李家走上下坡路。

大家说他运气好,只赶上家族发家没见衰败,自己还寿终正寝。

不光官运旺,家里也人丁兴旺,他有十一个儿子十个女儿。

慈禧太后在宫里得了法国人送的一套珐琅钟,嫌“送终”不吉利,想赏给子女多的臣子。

有人推荐李瀚章说有十二个儿子,慈禧真把钟赏他了。

他把钟分给儿子们各一个,大家羡慕得不得了。

可惜啊,辛苦挣来的家业没保住。

那四万多亩地和大房子,儿子们不是没出息就是败家子。

对此您怎么看?

0 阅读:144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