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计划于8月赴中南美洲几国进行所谓的“外交出访”,这一消息迅速引起岛内外的广泛关注。根据台媒的报道,赖清德此次的行程将包括巴拉圭、伯利兹和危地马拉等国家,并且计划途经美国的纽约和达拉斯。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场外交活动,但细细分析后会发现,这更像是一场为未来政治目标服务的“秀场”,很有可能最终沦为一场充满戏剧性、无法收场的闹剧。
回溯到去年的赖清德“过境”美国之行,早有迹象表明美国并未对他表现出足够的热情。当时美国方面安排他在关岛和夏威夷等偏远的地区活动,既没有安排高级别的接待,也没有与重要人物进行正式的会晤。美国的这种冷淡态度,与民进党方面宣扬的“美台关系空前紧密”形成鲜明对比,实则打了台湾当局的脸。美国这种不显眼的安排表明,尽管赖清德试图通过此行提升其国际形象,但美国方面并不急于给与他过多的支持,且有意避免在台湾问题上激化与中国的关系。
此次赖清德再次“过境”美国,目标是经过纽约和达拉斯这两个美国的重要城市,但考虑到目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复杂性,事态的发展可能并不如赖清德所预期。尤其是在特朗普阵营逐渐回暖、美国大选迫近的敏感时期,华盛顿对于台湾的态度愈加谨慎,避免进一步触及中美关系的敏感神经。为了避免在中美关系中掀起风波,美国政府很可能临时调整甚至取消赖清德的过境计划,这一风险对赖清德而言,无疑是一种重大挑战。
赖清德的外交出访对象——所谓的“友邦”之一巴拉圭,其政府最近的表态让人不得不对这场外交访问的成果表示怀疑。巴拉圭总统培尼亚公开表示,巴拉圭从不忽视中国大陆,这一言论既不冷也不热,但却释放出一个明显的信号:如果台湾不增加经济援助,巴拉圭完全有可能考虑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这番言论暴露了台湾所谓“撒币外交”的无奈现实。为了维持与这些“友邦”的关系,民进党当局过去十多年间,已向巴拉圭投入了数以亿美元计的资金,涵盖无息贷款、捐赠等几乎一切形式的援助。这些做法表面上看似援助,实则揭示了外交背后的金钱交易与利益博弈。
岛内的反对声音也随之高涨。国民党发言人杨智伃直言,赖清德此行不过是为“政治操作”服务,他试图借此出访掩盖台湾内部的各种矛盾,并为即将到来的罢免潮造势。民众党则对赖清德提出批评,认为他所提及的“主权基金全球投资”只不过是变相的撒币行为,缺乏实际回报,只会进一步削弱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与安全感。最令人担忧的是,赖清德可能借此行进一步向美国做出不对等的承诺,譬如购买美国天然气或参与阿拉斯加天然气管道项目。这些计划不仅资金庞大、风险极高,而且对台湾的能源独立与经济结构改善几乎没有任何实际帮助,最终的支付者将是台湾的普通民众,这一切无疑让人深感忧虑。
在这样的局面下,前领导人马英九也罕见地公开发声。7月19日,他参加国民党组织的“反罢免”集会活动,猛烈批评赖清德为“卖台”代表。他质疑,为什么在赖清德执政期间,兵役期限反而延长?为何他频频与大陆发生冲突,而自己当政时却能够维持两岸和平?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深刻揭示了当前民进党执政下的关键问题。马英九还指出,赖清德一方面高喊“民主”,却在岛内进行政治清算,将异见人士视作“异类”,让台湾社会气氛日益压抑,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遭到严重侵蚀。
与此同时,台湾在国际上的“朋友”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日本政府最近开始重新审视与台湾的关系,甚至有报道指出,日本方面已提醒在台的企业,为可能的台海局势恶化做好“撤离”准备。这一言论传达出明确的信息:日本政府不希望与台湾当局的政策过于捆绑。此外,已有日本企业宣布撤资离开台湾。这一系列举动表明,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正变得更加谨慎,且不再盲目支持台湾,而是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摇摆不定,也使得日本及其他盟国在决策时更加谨慎,不敢轻易选择立场。
大陆方面对赖清德的态度亦发生了显著变化。最近,国台办发言人形容赖清德为“和平破坏者”、“战争贩卖者”和“麻烦制造者”,并明确表示赖清德是台湾与中华民族应当清除的“杂质”。这种措辞的强烈和立场的明确,显示出大陆对台湾局势的态度已经进入新阶段。如今,大陆对赖清德的政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并明确将其视为敌对目标。这种转变意味着两岸关系的紧张将进一步加剧,未来局势将更加复杂和对抗。
总的来说,赖清德的这次“外交出访”看似充满戏剧性,但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从岛内的政治压力、国际的尴尬处境到对岸的强硬立场,种种迹象表明,赖清德正在走向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如果他继续执迷不悟,最终的结局可能是历史将他钉在“耻辱柱”上。台湾民众应当保持警惕,认清这场“外交作秀”的本质,避免让少数政治人物的私利损害整个台湾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