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等关税”缓征期的临近结束,美韩之间的关税谈判进展明显缓慢。韩国政府在谈判中已划定了所谓的“红线”,然而,美国却在此时采取了强硬举措。特朗普在媒体面前宣称,美国与中国正在达成一项贸易协议。那么,对于韩国政府来说,这条“红线”到底意味着什么?特朗普的政府究竟是否真正接近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对等关税”的缓征期即将结束,韩国期待在8月1日之前与美国达成协议,但他们并不希望在谈判中像日本那样做出“重大让步”。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相关消息来看,韩方的谈判底线并不算高,主要是希望能够不在牛肉和大米市场的开放问题上妥协。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面临着极大挑战。
首先一个难点在于,早期的关税磋商中,美国一直要求韩国解除对30月龄以上美国牛肉的进口禁令,并且希望能够扩大美国大米的进口。许多分析人士认为,美方在牛肉和大米问题上的执念,意味着韩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的谈判筹码来进行有效的交换。这也使得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说服美国做出让步变得无比艰难。毕竟,从谈判一开始,美国的目标就一直是要打开韩国的农产品市场。
其次,另一个关键的难点是日本已经向美国低头,同意开放其大米等农产品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韩国与日本在美方政策上存在相似之处,韩国无疑会在日本率先做出让步的情况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李在明政府不得不在关注食品安全的同时,评估韩美合作被日美合作取而代之的风险,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同盟可能对韩国施加的压力。此外,当前半岛局势依然紧张,即便是为了应对俄朝联手的威胁,韩国也不可能完全忽视美国的关切。
综上所述,韩国政府希望在8月来临之前达成一份比日本更为有利且不涉及农产品让步的关税协议,几乎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为了减轻损失,避免韩国农业受到更大的冲击,韩方仍然需要明示自己的“红线”,让特朗普政府明白韩国并非易于妥协的对象。
显然,美国对于这一点早有预见,正如几十小时前,韩国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具润哲赴美前夕,美方便向韩国发出了警告。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以“临时有事”为由,取消原本定于25日举行的美韩2 2会谈时,市场已经看清了美国对于美韩关税谈判的态度。虽然不能确定贝森特是否真有事情在身,或者美方是否会迅速重新安排会面,但这无疑反映出特朗普政府在谈判中的底气和态度。
相比之下,在中美的关税谈判中,美国对待中国的态度显得更加谨慎。特朗普不仅威胁要对全球大多数国家征收15%的“简单关税”,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向外界透露美中贸易谈判的最新进展,称美国正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目前距离中美关税“缓征期”结束的时间还较为充裕,特朗普却急于传播经贸谈判的积极消息,不禁让人对这番言论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一些分析指出,当前中美关系有所缓和,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取得共识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然而,特朗普如此表态,可能另有深意。首先,这是向那些尚未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施加压力,以制造出一个中国已向美国“低头”的表象;其次,此举也意在为未来的中美谈判铺路,帮助美国在舆论上营造一个“道德制高点”。这样即使最终未能在期限前达成协议,美方也能将责任推给中国,对外表述为中国不愿意妥协,借以维护其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