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就好了!”张援朝父亲听说后,板着脸说:“娶了她,你还能返城吗!”
1969年夏天,北京知青张远超来到陕北延川县拐沟村插队。
他和两名同学被安排住在农民陈本印家。
陈家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陈秋玲内向腼腆,小女儿陈春梅活泼开朗。
初到陕北,生活艰苦,语言不通,但陈家人的热情让张远超倍感温暖。
陈本印夫妇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他们,陈春梅更是像只快乐的小鸟,围着新来的知青哥哥问东问西。
她得知知青们有文化,立刻缠着要学认字。
张远超被她的天真烂漫感染,主动承担起教她识字的任务。
他教得认真,陈春梅学得用心,不到三个月,她竟能独立阅读简单的书籍了。
与此同时,张远超等知青也在陈本印的悉心指导下,从分不清农具的城里娃,变成了能熟练干农活的生产队好手,张远超更是在劳动竞赛中拔得头筹。
朝夕相处中,张远超的踏实肯干、温和有礼深得陈家人喜爱。
陈本印的妻子半开玩笑地提议让张远超做干儿子,陈春梅立刻欢呼赞同。
从此,张远超在陕北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陈本印夫妇待他如亲子,陈春梅对这个干哥哥充满依赖和崇拜。
这份没有血缘的亲情,成为张远超在异乡最坚实的依靠。
1971年秋,知青点扩建完成,张远超等人搬离了陈家。
陈春梅依然三天两头往知青点跑,找张远超“学习”。
村里人常打趣张远超:“远超,干脆把你干妹妹娶回家。”
张远超总是红着脸呵斥,陈春梅则羞红了脸,低头不语,心中却泛起涟漪。
一天,张远超在田间劳作,发觉陈春梅好几天没露面了。
询问陈秋玲得知春梅生病在家。
张远超心头一紧,放下锄头就往陈家跑。
推开陈家门,他急切呼唤。
躺在炕上的陈春梅突然起身,飞快地在张远超脸上亲了一口,红着脸大声说:“我这是相思病!你娶了我,我就好了!”
这突如其来的表白和大胆举动,让张远超瞬间面红耳赤,大脑一片空白。
他支吾着说不出话,转身逃也似的跑出了陈家。
张远超并非对陈春梅无情。
几年的相处,这个活泼美丽的陕北姑娘早已悄然走进他心里。
现实的顾虑重重压在他心头。
自己是北京知青,终有一天要返城。
他不能自私地耽误春梅的未来。
于是,他选择了躲避。陈春梅炽热地追求,他则刻意地疏远。
陈春梅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那份情意,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心灰意冷,几乎要放弃。
命运在1975年夏天发生了残酷的转折。
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拐沟村。
山洪暴发,冲毁了农田和房屋,更夺走了陈本印的生命。
家里的顶梁柱轰然倒塌,陈本印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哭得撕心裂肺。
张远超写信给北京的父母,告知了自己的决定:他要娶陈春梅,留在陕北照顾干妈和秋玲。
不出所料,父亲在回信中言辞激烈地反对:“胡闹!娶了她,你还怎么回城?你这是拿自己一辈子前途报恩!”
父母的反对在张远超的意料之中,但他心意已决。
张远超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与陈春梅结了婚。
婚礼简单,生活清苦,但夫妻同心,共同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张远超的担当温暖了陈春梅受伤的心,她的坚韧和勤劳也给了张远超无尽的支持。
一年后,儿子的降生为这个历经磨难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欢乐和希望。
2013年,张远超退休。
他和陈春梅在延安买了房,将年迈的岳母接到身边悉心照料。
岳母逢人便夸女婿的好。
后来,张远超也把远在北京的父母接来同住,共享天伦。
张远超用他的担当和深情,回应了陈春梅那份炽热的“相思病”,也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他们的爱情,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坚,最终收获了平凡而珍贵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