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是巨大骗局?”
瑞士提供的安乐死服务,据说患者只需躺在自用舱里,按一下开关,就能无痛离开人世。
但后来在选择安乐死的人的遗体上,发现了让人感到不安的迹象。
自用舱的设计,看起来挺有创意,它像个小型太空舱,只能容纳一个人,躺在里面,能透过透明的舱盖看到外面的景色。
用户还能挑选喜欢的地方,比如森林,或者海边,独自一人,安静地结束生命。
工作人员宣传时说,“有了这个自用舱,自杀就像吃饭一样简单,能在悄无声息中离开,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一位六十多岁的琳达,长期被身体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安乐死成了她每天的念头。
听了工作人员“只要进去几分钟,就能在失去意识中因氧气减少而离开,是最安全最轻松的方式”的说法,她动心了。
和儿子商量后,她决定用这种方式结束生命。
签完文件,她选了自己最喜欢的森林作为最后的归宿。
进舱的人做好心理准备后,可以自己操作按钮。
之后,舱内慢慢释放氮气。
理想情况下,氮气持续注入,人会因为缺氧失去意识,在沉睡中离世,整个过程没有痛苦。
但琳达进去后,情况却完全不同。
她按下按钮后,氧气突然减少,身体不由自主地抽搐,还感觉有股力量勒住喉咙,她开始抓挠自己的身体,留下了一道道伤痕。
这个过程比预期多了好几倍时间,而在外面的工作人员却选择视而不见,还天真地认为签了协议就不会出事。
警方很快找到了工作人员,并将其带走调查。
“她离开时很平静,我们的安乐死合法合规。”
,女人身上的伤痕让他们的说法不攻自破。
更严重的是,这款安乐死设备根本没经过官方认可,他们却沉浸在幻想中,把它当作“自由主义的产物”“伟大发明”,完全没意识到已经给本就痛苦的人带来了更大的折磨。
这款叫Sarco的胶囊舱,采用3D打印技术,被称为“安乐死版特斯拉”。
它的运作方式是,使用者按下按钮后,舱内氧气浓度在30秒内从21%降到0.05%,使用者先陷入睡眠,随后因缺氧死亡。
该组织声称使用基本免费,用户只需要为氮气支付一点费用。
瑞士虽然是全球少数允许安乐死的国家之一,而且是唯一允许外国人使用安乐死的国家,但对这种新形式持谨慎态度。
警方以涉嫌煽动、协助、教唆自杀为由,逮捕了胶囊舱的运营人员。
从法律和行业标准来看,争议点之一在于医生是否参与。
瑞士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安乐死模式,明确要求必须有专业医生在场。
安乐死用药需要医生开处方,医生经过多次询问确认患者是“绝症患者”后,才能进入下一步流程。
但这次胶囊舱使用时,现场没有医疗人员监督,唯一远程监控的医生只是胶囊舱的发明者本人。
不仅如此,瑞士多个安乐死组织也明确反对Sarco胶囊舱,因为使用者要在封闭空间中独自死去,无法在临终时与亲人直接见面。
瑞士医疗产品管理局也没有批准使用该胶囊舱,认为它不属于医疗器械范围。
安乐死本身承载着生命的重量,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
在社会体系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像这种安乐死胶囊舱,轻易模糊了安乐死和自杀的界限,还可能带来很多风险,也凸显了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生命价值的难度。
至少目前来看,这种安乐死服务还难以被广泛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