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被我们拖垮了!”2024 年,韩国上千人拒绝吃从中国进口的中国白菜,本想给我们个 “下马威”,结果自己撑不住了。 这场闹剧的起点,是韩国那年夏天的特大暴雨。庆尚南道的白菜主产区被洪水淹没,翠绿的菜田变成浑浊的泥潭,农户们看着泡烂的白菜,蹲在田埂上直掉眼泪。 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那场灾害让全国白菜减产 40%,市场供应一下子紧张起来。 要知道,韩国人年均消耗白菜 200 万吨,其中一半要用来制作泡菜,这东西对他们而言,就像中国人餐桌上的米面,是过日子的刚需。 就在这时,一些韩国民间团体跳出来煽风点火:“不能让中国白菜趁机占领市场!” 他们号召民众抵制进口,宣称 “吃本土白菜才是爱国”。 首尔的菜市场里,甚至有人举着 “拒绝中国白菜” 的标语游行。 可他们没算清一笔账:中国每年白菜产量超过 1 亿吨,出口到韩国的不过 30 万吨,只占韩国年消费量的 15%。 对中国而言,这点出口量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可对当时的韩国来说,却是填补缺口的关键。 抵制刚开始时,不少韩国家庭还硬撑着。主妇们去超市抢本土白菜,货架被扫空的速度比暴雨来得还快。 一周后,首尔市场上的白菜价格从每颗 3000 韩元飙升到 1.5 万韩元(约合人民币 80 元),是平时的 5 倍。 釜山的泡菜加工厂更是愁眉不展,原料断供导致一半生产线停工,老板们急得给政府打电话,得到的回复却是 “请相信本土农业的韧性”。 更尴尬的是,韩国自己的储备根本顶不住。农水产食品流通公社的应急库存,不到半个月就消耗殆尽。 有记者去采访仓库,发现角落里堆着的全是蔫掉的白菜,管理员叹着气说:“以前总嫌中国白菜个头小,现在有颗烂的都算好的。” 那些喊着 “抵制” 的团体,家里的泡菜坛子早就见了底,有人偷偷去黑市买中国白菜,价格被炒到正常时的 10 倍,还得偷偷摸摸像做贼。 中国这边,菜农们该种种该收收。山东胶州的白菜基地里,收割机正忙着收割。 菜农李大叔看着新闻里韩国的闹剧,笑着对老伴说:“他们不吃,咱卖给日本、东南亚,照样不愁卖。” 当地的出口商也没慌,早就开拓了多元市场,韩国订单减少的损失,很快就被其他国家的增量补上了。 韩国的撑不住,最先体现在餐桌上。以往家家户户阳台上挂满的泡菜,那年秋天稀稀拉拉没几串。 综艺节目里,明星们拿着半颗白菜做游戏,弹幕里全是 “太奢侈了” 的感叹。 普通家庭更是精打细算,一片白菜叶子要分两顿吃,泡菜汤里恨不得只放一勺泡菜。 有主妇在社交平台哭诉:“孩子吵着要吃泡菜,我只能说等明年白菜丰收。” 经济账更算不过来。泡菜产业占韩国食品工业的 12%,停工导致 2 万多人临时失业。 韩国农水产食品部紧急开会,想从美国、日本调运白菜,可美国白菜口感偏硬,不适合做泡菜。 日本的价格比中国贵 3 倍,运过来还不新鲜。折腾了一圈,发现绕不开中国。 两个月后,抵制悄然收场。韩国最大的食品企业 CJ 集团,悄悄从山东进口了 5 万吨白菜,新闻发布会上只说是 “通过多元渠道保障供应”。 超市里的中国白菜重新上架,价格虽然比之前贵,但比本土白菜便宜一半,市民们排着队购买,没人再提 “抵制” 的事。那些曾经举标语的团体,早就没了声息。 这场闹剧成了韩国社会的一个笑话。《朝鲜日报》后来发文反思:“用情绪化的抵制对抗市场规律,最终只会反噬自己。” 韩国农业专家也承认,韩国的地理气候决定了白菜产量不稳定,依赖进口是必然,“与其抵制,不如学会和中国供应链好好合作”。 如今,韩国超市里的中国白菜依然占据半壁江山,只是旁边多了块牌子:“中韩合作种植,口感更适合泡菜。” 山东的白菜基地里,韩国技术员常来交流种植技术,李大叔说:“他们现在客气得很,知道互相帮衬才能都有菜吃。” 这场由白菜引发的风波,说到底,不过是给全球化时代提了个醒:谁也离不开谁,合作才能共赢。
韩国是否在衰落?你怎么看
【19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