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策马西奔长安,投奔宇文泰,北魏分裂。 在东方,高欢拥立元

历史萌乐站 2025-07-25 00:26:12

公元534年,孝武帝元修策马西奔长安,投奔宇文泰,北魏分裂。 在东方,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他遥控朝政十几年,为高氏篡魏奠定了基础。 而真正将这场权力交接推向终点的,却是高欢那位性格暴烈、锋芒毕露的长子 高澄。 高澄这孩子,打小就没按“勋贵子弟”的常规剧本长大。 他十岁那年,高欢刚在河北站稳脚跟,这小子就敢独自去见柔然使者,凭着一口流利的外交辞令稳住了这位草原霸主,让高欢都惊得直拍大腿。 十五岁入朝辅政时,满朝文武看他年轻,没少暗地里嘀咕,可他上任没仨月,就把吏部那堆积压了半年的官员考核卷宗全理清了,连老臣崔暹都忍不住夸他“少年老成,心思比发丝还细”。 高欢活着时,总觉得儿子性子太急,好几次敲打他“权力这东西得焐热了再拿”,可高澄偏不。 他见孝静帝元善见总想着收回权力,干脆在朝堂上当面怼:“陛下陛下,您这龙椅坐得稳不稳,心里没数吗?” 气得元善见把酒杯都摔了,可终究没敢发作——那会儿皇宫禁卫全是高澄的人,连皇帝身边的太监都是高家眼线。 这种近乎赤裸的权力宣示,看着粗暴,却实实在在敲碎了北魏皇室最后的体面。 高澄不光对皇帝硬气,收拾起朝堂上的蛀虫更是毫不手软。 有回查到司徒孙腾贪赃枉法,他二话不说就把人锁到柱子上暴晒了三天,吓得那些仗着高欢老资格混日子的勋贵们连夜把贪来的财物往宫里送。 他还改革选官制度,规定“不问出身只看才干”,把一批寒门儒生提拔上来,这手棋既堵了悠悠众口,又把权力牢牢攥在了自己手里。 有人骂他“权臣跋扈”,可别忘了,正是这些铁腕手段,让东魏混乱的吏治清明了不少,国库收入三年翻了一倍。 高欢去世那年,河南大行台侯景拥兵自重,放话说“高澄黄口小儿,不足为惧”。 高澄没慌,一边派慕容绍宗率军平叛,一边暗中联络南梁,断了侯景的后路。 不到半年就平定叛乱,还顺带收复了淮北四州。经此一役,再也没人敢小瞧这位刚接手权力的年轻人,连西边的宇文泰都感慨:“高欢后继有人,这下麻烦了。” 可这锋芒太露终究惹了祸。公元549年,就在高澄准备接受元善见禅位的前三天,他在邺城的府邸里被厨子兰京刺杀。 有人说他杀性太重结了仇,也有人说这背后有宇文泰的影子。但不管怎么说,他铺的路已经成型——弟弟高洋接过他的班,次年就废了元善见,建立北齐。 高澄这一生,像团烈火,烧得急也烧得猛。 他没父亲高欢的隐忍,却用自己的暴烈和精明,把高家从“权臣”推到了“帝王”的门槛前。 若不是那场意外,或许北齐的开国皇帝就不是高洋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历史萌乐站

历史萌乐站

萌乐相伴,感受历史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