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乌克兰都快灭国了,还不愿意投降?说白了,一旦乌克兰投降,不仅泽连斯基的下场凄惨,整个欧洲也会跟着遭殃! 基辅地铁隧道里,7 岁的安雅正跟着母亲背诵乌克兰字母表。防空警报响起时,她们就躲进这个临时避难所,课本上印着的 “自由” 二字被小手摸得发亮。 母亲告诉她:“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故事,绝不能被别人抢走。” 这种对身份认同的坚守,藏在每个乌克兰人的日常生活里。 在利沃夫的面包房,老师傅坚持用乌克兰语标注配料;在哈尔科夫的废墟上,志愿者们重新粉刷被炮弹熏黑的墙壁,画上蓝黄两色的向日葵。 从 1991 年独立公投时 90% 的赞成票,到 2014 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街头激增的国旗,这个国家对 “自主选择命运” 的渴望,早已刻进骨子里。 泽连斯基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张特殊的地图 —— 上面用红笔圈出了所有被俄军占领的地区,每个地名旁都标着沦陷日期。 这位前喜剧演员在 2022 年俄军逼近基辅时,拒绝了美国的撤离提议,那句 “我需要的是弹药,不是搭车” 的表态,成了抵抗的象征。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早已将他列为 “首要清除目标”,类似的名单在历史上并不鲜见:二战期间,投降纳粹的乌克兰伪政权领导人,战后均被处决或流亡至死。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国内,民调显示 85% 的乌克兰人反对任何领土妥协,议会甚至通过法案,将 “拒绝割地” 写入宪法。 对泽连斯基而言,投降不仅意味着个人命运的终结,更会成为民族罪人。 欧洲的焦虑写在边境的铁丝网和防空洞上。波兰在与乌克兰接壤的卢布林地区,紧急修建了可容纳 50 万人的避难所。 斯洛伐克将国防预算提升至 GDP 的 2.5%,创冷战结束以来新高;匈牙利总理在议会坦言:“乌克兰若战败,我们将成为下一个目标。” 这种恐惧源于地理现实: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东部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守,俄罗斯的装甲部队从乌克兰西部出发,48 小时内可抵达维也纳。 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仅 2023 年,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就达 500 亿欧元,相当于每个欧盟公民贡献了 120 欧元 —— 这笔钱被视为 “买平安” 的成本。 战争的韧性藏在普通人的选择里。马里乌波尔的焊工谢尔盖,把家里的铁门拆下来焊成反坦克路障。 基辅大学的历史教授娜塔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 1654 年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的历史。 强调 “这次我们要自己做主”;连 80 岁的退休护士加林娜,都在防空洞里给伤员包扎伤口。 他们的抵抗,源于对 “第二次失去国家” 的恐惧 ——1991 年从苏联独立时,乌克兰人曾举着蓝黄国旗欢呼。 如今这面旗帜在战壕里、废墟上的出现,都在诉说 “绝不回到过去” 的决心。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像一场无声的投票。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俄罗斯撤军,140 多个国家支持乌克兰的主权主张。 国际刑事法院对普京发出逮捕令,指控其涉嫌战争罪;全球超过 40 个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 从美国的 “海玛斯” 火箭炮到德国的 “豹 2” 坦克,武器清单不断升级。 这些支持的背后,是对 “强权即公理” 的警惕 —— 如果乌克兰的主权可以被随意践踏,那么中小国家的安全都将失去保障。 对乌克兰而言,投降从来不是选项,而是深渊。历史上,1939 年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协定中妥协,最终被纳粹德国吞并。 1968 年捷克斯洛伐克接受 “布拉格之春” 的镇压,丧失主权多年。这些教训让乌克兰人明白,面对侵略,退让只会换来更贪婪的索取。 正如基辅市长克利奇科所说:“我们战斗,不是因为能轻易获胜,而是因为投降的代价我们付不起。” 如今的战场僵局,更凸显了抵抗的意义。俄罗斯虽占据部分领土,却未能摧毁乌克兰的战争潜力;乌克兰虽损失惨重,却在国际支持下逐步恢复战力。 这种消耗战中,时间站在更能凝聚共识的一方 —— 乌克兰人的民族认同感在炮火中强化,欧洲的安全防线因援助而前移,国际社会对侵略行为的谴责持续发酵。 在第聂伯河沿岸的战壕里,年轻士兵安德烈的口袋里装着两张照片:一张是战前和家人在黑海度假的合影,另一张是被炸毁的家乡房屋。 “我保卫的不是抽象的国家,” 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是你种的苹果树,是妹妹上学的学校,是我们说乌克兰语的权利。” 这或许就是乌克兰不投降的终极答案 —— 他们保卫的,是每个普通人对 “有尊严地生活” 的朴素渴望,这种渴望,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
乌克兰即将全面兵变,进军基辅?”当地时间2025年7月24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
【6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