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名19岁的战士为救群众英勇牺牲,父母悲痛欲绝,没想到,20年后战士的母亲去世,一名男子突然跪倒在地,跪行至灵堂前,痛哭失声:“妈,我来迟了!” 1996年怀揣着保家卫国理想的刘继强和廖良开,都加入了中国海军,成为了光荣的人民子弟兵,虽然两人分属不同的连队,但作为战友,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当时刘继强正在执行任务,突然听到有人落水的呼救声,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奋不顾身地救起了落水者,可是,当他把落水者推向岸边时,自己却被巨浪吞没,年仅19岁的生命就此停止。 廖良开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刘继强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年事已高,失去了儿子的支柱,该是多么的悲痛欲绝。 廖良开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替战友尽孝,照顾英雄的父母,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 于是廖良开开始给刘继强的父母写信,他在信中,细数着自己在部队的点点滴滴,倾听着老人的喜怒哀乐,一来二去,两位老人和这个素未谋面的小伙子,竟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老人开始叫他“良开”,而他则亲切地称呼老人为“爸妈”,这一声“爸妈”,不仅仅是一个称谓,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承诺,廖良开暗自发誓,一定要像刘继强那样,做老人的好儿子。 在部队服役期间,廖良开省吃俭用,每个月从微薄的津贴中挤出一点钱,寄给远方的“父母”,这点钱虽然不多,但寄托了一名战士对英雄父母的敬意和感恩。 1999年廖良开有了探亲假,他没有回自己重庆的家,而是直奔吉林,当他穿着笔挺的海军军装出现在刘继强父母面前时,早已等候多时的老两口紧紧地拥抱着这个“儿子”,泪水模糊了双眼,此时此刻,无需多言,一个以孝为名的不寻常的家庭,就这样温暖地建立起来。 岁月更迭,廖良开从一名青葱的军人,逐渐成长为家庭的顶梁柱,婚后,他带着妻儿去吉林看望“父母”成了必不可少的“例行公事”,即便生活并不宽裕,他也会想方设法带去“父母”需要的物品,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给老人一个踏实的拥抱,一句贴心的嘘寒问暖。 廖良开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多年前许下的诺言,他没有豪言壮语,但每一次吉林之行,每一次电话慰问,每一个包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的孝心,这种跨越千里的真情,让失去至亲的老人感受到了人间温暖,点亮了他们暮年的生活。 2017年,刘继强的母亲因病去世,噩耗传来,廖良开如遭雷击,他放下手头的一切,连夜赶往吉林,跪在灵堂前,泣不成声。 母亲的离去,让廖良开深深地懂得,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他暗自告诫自己,要用更多的爱,来弥补老人心中的创伤和空缺。 人生有太多的无常和意外,唯有真情和责任,才能点亮生命的意义,廖良开深谙这个道理,在母亲离世后,他做出了另一个重要决定:把刘继强的父亲接到成都,与自己一家人同住。 这个决定,再次让廖良开的孝心经受住了考验,照顾一位失去配偶的老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廖良开夫妻俩从生活起居到医疗保健,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抚平老人的伤痛。 廖良开的事迹,渐渐地在社会上传开,越来越多的人被这位普通军人的孝行所感动,他先后获得了“中国好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成为了孝道的楷模。 但廖良开从未将这些荣誉看作是自己的功绩,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他常常说,是刘继强的父母给了他第二个“家”,让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和感恩。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泪目!海军士兵救人牺牲,陌生战友为他尽孝21年
这是被继奶奶扔在家里的两个男孩,一个不到7岁,一个还不到两岁,话都说不好。他们是
【1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