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人数号称十万之众的锦衣卫、东厂番子去哪里了?锦衣卫、东厂的头目

国际大碗说 2025-07-22 14:58:53

李自成攻破北京时,人数号称十万之众的锦衣卫、东厂番子去哪里了?锦衣卫、东厂的头目,都是什么结局? 崇祯17年(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明王朝轰然崩塌。 在这场巨变中,曾作为明朝皇帝亲信、拥有庞大势力的锦衣卫和东厂,其人数加起来有十万之众,可为何在城破时基本没有表现,似乎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这是为什么呢? 锦衣卫作为明朝专司侦察、缉捕、刑狱的特务机构,巅峰时期人数达数万,加上临时招募的校尉、力士,人数不少于七、八万。然而,这个看似强大的机构,在大顺军兵临城下时,却呈现出全线崩溃的态势。 锦衣卫的最高长官是指挥使,崇祯末年担任这一职务的是骆养性。 骆养性出身锦衣卫世家,其父骆思恭曾担任万历朝锦衣卫指挥使。崇祯十七年三月,大顺军包围北京时,骆养性被崇祯帝任命为提督京营,负责守卫京城。但他麾下的锦衣卫多为世袭子弟或市井无赖,缺乏正规军事训练,面对久经沙场的大顺军,战斗力极为低下。 3月18日,大顺军猛攻彰义门,骆养性率锦衣卫亲军迎战,却一触即溃,他本人也在混战中负伤,逃回城中。 锦衣卫中的大小头目大多选择了投降或逃跑,但也有少数特例,比如,指挥同知李若琏负责守卫崇文门,他在城破后拒绝投降,选择自杀,这种做法与多数同僚的贪生怕死形成鲜明对比。 基层锦衣卫的命运则更为悲惨,少数人在城破后试图抵抗,结果被大顺军斩杀;更多人则脱下制服,混入百姓之中,企图逃避大顺军的追捕。但大顺军对锦衣卫恨之入骨,于是展开了大规模搜捕。 根据《甲申传信录》的记载,大顺军 “缉拿旧锦衣卫官校,无分贵贱,一概拘执,榜掠索财”,许多锦衣卫成员因此死于非命。 东厂的情况和锦衣卫类似。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设立的特务机构,由宦官掌管,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其成员被称为 “番子”。 崇祯末年,东厂提督是宦官王德化。王德化深受崇祯帝信任,在朝中权势熏天,但他缺乏军事才能,在大顺军攻城时束手无策。 3月18日晚,崇祯帝在宫中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人前来。王德化见大势已去,率领东厂番子打开德胜门,向大顺军投降。 王德化投降后,被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召见,他 “膝行而前,叩首如捣蒜”,极尽谄媚之态,企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但大顺军对宦官深恶痛绝,刘宗敏斥责他 “害民误国,罪该万死”,将其关押起来。 东厂番子的下场比锦衣卫更加凄惨。他们平日里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积怨甚深。城破后,百姓们纷纷起来报复,许多番子被活活打死。 大顺军也对东厂番子进行了严厉清剿,《甲申传信录》中记载:“东厂番子皆被擒,鞭笞甚酷,追赃助饷。” 不少人东厂番子因无法缴纳赃款而被处决,东厂这一存在了两百多年的特务机构,最终彻底覆灭。 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城破后躲藏在民间,后被大顺军搜捕归案。大顺军将领刘宗敏对他严刑拷打,逼他交出赃款。骆养性无奈,只得交出数万两白银。但他并未被释放,而是被大顺军关押起来。 不久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大顺军撤离北京,骆养性趁机逃脱,转而投降了清军。 多尔衮对骆养性采取了拉拢政策,任命他为天津总督。但骆养性在任期间,因擅自迎接南明使者,引起了清廷的猜忌,被革职查办。顺治六年(1649 年),骆养性病死于家中。 东厂提督王德化投降大顺军后被关押起来。关于他的最终结局,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大概率是被大顺军杀死了。 此外,锦衣卫指挥佥事吴孟明在城破后投降了大顺军,后来又转而投靠清军,担任了銮仪卫指挥。东厂掌刑千户梁清宏则在城破后自杀身亡,算是为明朝尽了最后一点忠。 锦衣卫和东厂因其臭名昭著,在大顺军进入北京后,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锦衣卫和东厂看似人数众多,但除了扰民、抓人是“一把好手”外,在面对大阵仗,其战斗力和流民没什么区别。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两大特务机构,也就消失在了历史之。#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42
国际大碗说

国际大碗说

纵横国际间,探秘全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