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再婚后的刘思齐喜得贵子非常高兴,这时丈夫杨茂之让她给孩子取个名字,然而刘思齐此刻却想到了毛岸英,于是她告诉丈夫孩子叫“杨小英”好不好?杨茂之听完后,满口答应了刘思齐。 1962年春天,刘思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产房。孩子出生后,丈夫杨茂之笑着问她:“给孩子起个什么名字?”她沉默片刻,轻声说:“叫杨小英,好吗”? 杨茂之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同意。这个名字很特别,姓杨,是现任丈夫的姓氏,名“小英”,却明显指向她的前夫毛岸英。一个新生儿的名字,承载着一个女人对逝者的思念。 十二年前的那个冬日,刚满20岁的刘思齐还在北京医院住院。毛岸英匆匆赶来,告诉她要去“远方出差”,具体什么时候回来不确定。她当时没有多想,只是嘱咐他注意身体。 这一别,竟成了永诀,1950年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突袭志愿军司令部,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年仅28岁。但刘思齐对此一无所知,她还在等着丈夫“出差”归来。 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整整三年,包括毛主席在内的所有人都对她只字不提。 直到1953年朝鲜停战,刘思齐才从毛主席口中得知真相。她后来回忆那一刻:“主席递给我香烟,手抖得划不着火柴,我就知道出大事了”。 得知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陷入长久的悲伤。主席多次找她谈话,劝她重新开始生活。他说:“你还年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岸英如果在天有灵,也希望你过得好”。 经过几年的心理调适,刘思齐渐渐走出阴霾。1961年,她与空军学院教员杨茂之结婚。杨茂之是个温和的人,知道她的过往,从不介意她偶尔提起毛岸英。 当杨小英呱呱坠地时,这个名字的提出并非突发奇想。刘思齐在怀孕期间就在考虑,如何在新的家庭中纪念逝去的丈夫。最终,她选择了这种温和而含蓄的方式,让孩子的名字成为一座无形的纪念碑。 杨茂之对妻子的这个决定表示理解,他知道,这不是对现在家庭的不尊重,而是一个女人对逝者最朴素的怀念。在那个年代,这样的选择需要很大勇气,也需要丈夫的宽容。 随着杨小英渐渐长大,刘思齐会偶尔跟他讲起那个同名的“叔叔”。她告诉儿子,有个人曾经很勇敢,为了国家牺牲了自己,希望他长大后也要做个勇敢的人。 1959年,刘思齐第一次赴朝鲜扫墓。在毛岸英的墓前,她捧起一抔黄土,小心翼翼地包好带回北京。这抔土后来一直放在她的书桌上,陪伴她度过了几十年的时光。 2010年,已经80岁的刘思齐最后一次前往朝鲜。在大榆洞烈士牺牲地,她对随行记者说:“岸英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要倍加珍惜。”这句话很简单,却饱含着一个老人对历史的理解。 晚年的刘思齐住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合院里,她的书桌上始终摆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1949年与毛岸英的结婚照,另一张是1962年怀抱杨小英的全家福。两个不同时期的幸福瞬间,静静地诉说着一个女人一生的情感历程。 杨小英长大后当了军医,继承了母亲的温和性格。他从不觉得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特殊,只是偶尔会想起母亲讲过的那些故事。对他来说,这个名字就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 2022年1月7日,92岁的刘思齐安详离世。她的子女在整理遗物时发现,除了那两张照片,还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1959年从朝鲜带回的那抔黄土。 读到这里,你对刘思齐的命名决定有啥想法?她的一生让你想到什么?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感受。 信源: (本文事实核查来源:央视新闻、人民网、《人民论坛》、新湖南客户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