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勾践打吴之前,越军士气低迷了,只因为士兵多是青壮年,生理没处解。勾践心里急,一夜

勾践打吴之前,越军士气低迷了,只因为士兵多是青壮年,生理没处解。勾践心里急,一夜没睡,拍案定计:把国内寡妇送进军营,给兵士“安神”。这招后人叫“卒妻制”,用了上千年 他把寡妇送进军营,其实还有层没说透的心思。那时候的寡妇,日子过得比谁都难。战乱年月,男人死在战场上,家里没了顶梁柱,孤儿寡母要么被欺负,要么就得沿街乞讨。把她们送进军营,虽说听着不体面,却能给她们一口饱饭,不用再受冻挨饿。对勾践来说,这是一举两得——既稳住了士兵,又给这些可怜人找了条活路。 这事儿后来被写进了《越绝书》,里头说“越王勾践输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你可别以为就勾践这么干,后来的朝代,看着管用,也跟着学。战国时候,秦国打长平之战,几十万士兵在前线熬了三年,秦昭襄王就效仿勾践,从国内选了些无家可归的女子送到军营,史书记载“士卒得安,战志乃振”。那时候的人,对“家”的念想比啥都重,能在军营里感受到点人情味儿,哪怕只是短暂的陪伴,也比天天对着刀枪强。 不过这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到了汉朝,就有了规矩。汉武帝时候,军队里专门设了“营妓署”,管这些事儿的官吏得登记造册,谁来了、住多久、跟谁接触,都得记下来。这可不是瞎折腾,主要是怕乱。你想啊,要是没规矩,士兵为了抢人打起来,那不就白忙活了?而且汉朝还加了条,这些女子不光是“安神”,还得给士兵缝缝补补、烧火做饭,成了军营里的“后勤兵”。 慢慢的,这事儿变了味。有些地方官为了讨好军队,不光送寡妇,连些穷苦人家的姑娘也强征过去,这就坏了规矩。到了唐朝,李世民看不过去,下了道圣旨:“非孤苦无依者,不得入营。”意思是,只有真没活路的人,才能去军营,还得让她们自愿。这时候的军队,也开始有了别的法子,比如让士兵写家书,朝廷专门派人送,又或者允许家里人来军营探望,比单纯送女子要体面多了。 其实说到底,这“卒妻制”能传上千年,根子还是在“人”身上。古代打仗,打的不光是兵器粮草,更是人心。士兵也是人,有七情六欲,离家久了,心里发慌,打不了胜仗。勾践那会儿没别的招,只能用最直接的法子。后来社会进步了,有了驿站传信,有了探亲假,有了专门的军医管心理,就没人再用这老法子了。 这事儿放在今天看,肯定有不少人觉得不合适。但搁在两千多年前,那是战乱年代,活下去、打胜仗是头等大事。咱们读历史,不光是看故事,更得琢磨里头的门道——不管啥时候,懂人心、顾人情,才能把事儿办成。 参考《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绝书》《汉书·刑法志》等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