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晚年的钱学森常卧病榻,话语稀少,家人疑其患上老年痴呆,便请医生来诊,医生问道:“

晚年的钱学森常卧病榻,话语稀少,家人疑其患上老年痴呆,便请医生来诊,医生问道:“钱老,100减7是多少?”岂料,钱老听罢厉声斥道:“你知道问的是谁吗?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没成想,这话一出,反倒让众人忍俊不禁。[微风] 说起钱学森,那可是中国科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中国航天之父”的名号无人不知可谁能想到,这位让美国人都惊呼“抵得上五个师”的大科学家,晚年竟被家人误会得了老年痴呆?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教育家,母亲是富商家的女儿,家里条件相当不错,他打小就聪明,1929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47年,他和音乐家蒋英结婚,有了一儿一女,在美国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可到了1950年代,美国掀起“麦卡锡主义”狂潮,钱学森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1950年9月被逮捕,在拘留所关了15天,瘦了15公斤,还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 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甚至说:“他知道得太多了,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就这样,钱学森被软禁了五年,直到1955年,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才带着家人回到祖国。 回国后,钱学森一头扎进“两弹一星”工程,带着团队搞出了中国的导弹和航天技术,1960年,他指导设计的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6年,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协助聂荣臻成功组织了我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1970年,他牵头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任务。 这些成就,让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站稳了脚跟。 可人老了,身体难免出问题,到了晚年,钱学森的身体越来越差,尤其是90多岁的时候,基本都躺在床上,很少动弹,以前那个精神抖擞的科学家,变得沉默寡言,眼神常常发呆。 他和蒋英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可他这状态,让家人心里直犯嘀咕。 钱学森住在北京一个安静的院子里,生活很规律,每天早上6点半,他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科学知识》,下午3点,雷打不动地看报剪报,晚上6点半,又准时听广播版的《新闻联播》。 看到感兴趣的文章,他就让助理剪下来,分门别类地装在纸袋里,总共装了629袋,24500多份,每个纸袋上都标明了主题,像“文化学与文化建设”、“汽车工业”、“风力发电”这些,都是他关注的领域。 家里人看他这样,既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他还关心外面的事,担心的是他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 钱学森说话越来越少,有时候问他点啥,他也不搭理,家人开始怀疑,他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这病在老人里挺常见的,症状就是记忆力下降、反应慢,甚至不认识人。 为了弄清楚状况,家人悄悄请了个信得过的医生来家里检查,医生来了一看,钱学森躺在那儿,脸色平静,气息平稳,看起来就是个普通老人。 医生想,要是老年痴呆,基本的计算和反应肯定有问题,于是就问了个特别简单的问题:“钱老,100减7等于几?” 钱学森听完,很快就答出了正确答案,可医生为了确认,又重复问了几次,这下,钱学森可不高兴了,声音一下子提高了,带着怒气说:“你知道你问的是谁?我是大科学家钱学森!” 这一嗓子,把医生和家人都吓了一跳,接着大家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原来,他不是糊涂,而是觉得自己被小看了,心里憋着气呢。 医生后来解释说,老年人有时候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爱搭理人,但不代表他们糊涂,钱学森这表现,说明他脑子还清醒得很,只是性格要强,不喜欢别人把他当病人看。 事后,家人回想起来,都觉得又好笑又心疼,他们这才明白,钱学森沉默,不是因为痴呆,而是他习惯了安静地思考,他可能还在脑子里琢磨着什么大事,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就像他晚年虽然卧床不起,却依然坚持学习,每天看书看报,还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提出了不少创新见解。 钱学森的晚年,虽然身体不便,但他的智慧和精神依然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