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躲进芦苇荡里啃了一个月芦苇,一个月后瘦得皮包骨头的游击队员们从芦苇荡里爬出来时,却看到一名吃得白胖胖的游击队员前来跟他们会合。[凝视]
原来这个不会游泳的战士,阴差阳错躲进了敌人的军粮仓库。
冲山岛位于太湖中央,三面环水,原本是太湖游击队的秘密训练基地,叛徒徐泉根的告密彻底暴露了这个据点,日伪军调集十几艘汽艇将小岛团团围住。
游击队领导薛永辉见势不妙,迅速带着五十多名队员钻进了岛上的芦苇荡。这片终年浸泡在水中的芦苇丛,成了他们唯一的藏身之处。
敌人先是用汽油烧芦苇,但湿漉漉的芦苇根本点不着,接着他们强迫当地村民用扁担在水中搅动,希望能搜出藏匿的游击队员。
村民们表面配合,实际上都在暗中帮助游击队。他们故意让扁担从藏身处半米外划过,既应付了敌人,又保护了队员们的安全。
恼羞成怒的日伪军改变了策略,决定用最原始的方法:饿死这些“太湖耗子”。他们在岛上设置了严密的封锁线,不让任何食物进入芦苇荡。
芦苇荡里的生活比地狱还要艰难,战士们白天不敢动弹,身上被蚊虫咬得遍体鳞伤,伤口在水中泡久了开始溃烂。
到了夜里,饥饿难耐的队员们只能偷偷摸到稻田边,摘几穗稻子充饥。有时候实在没有粮食,他们就啃芦苇根,嚼野草度日。
负责警戒的短枪队更是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拿着破旧的武器,日夜守在芦苇荡边缘,随时准备用生命掩护战友撤退。
这场围剿持续了整整一个月,三十多名游击队员再也没能走出那片芦苇荡,他们有的战死在突围中,有的被俘后宁死不屈。
当地村民至今还记得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送信,有些人送完信就再也没有回来。
就在大家以为所有人都在芦苇荡里受苦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例外”——邢阿根。这个来自苏北的战士水性很差,当初队伍躲进芦苇荡时,他害怕淹死,独自跑到了山林里。
慌乱中,邢阿根误打误撞躲进了日伪军的一个临时粮仓,这个粮仓建在山坳里,平时很少有人来检查,里面堆满了大米、罐头和咸菜。
邢阿根小心翼翼地在粮仓里生活了一个月,他白天躲在粮食堆后面,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靠着偷吃罐头和大米,他不仅活了下来,身体还比之前更结实了。
当薛永辉带着十几个幸存者从芦苇荡里走出来时,个个都瘦得不成人形。再看到邢阿根时,大家都惊呆了——这家伙竟然比一个月前还要壮实。
邢阿根不好意思地解释了自己的遭遇,队员们听后哭笑不得。在那种绝境下,能活下来就是奇迹,管他用什么方法呢。
这次突围虽然损失惨重,但活下来的人都成了抗战的骨干力量。薛永辉后来担任了华中军区的重要职务,解放后还当过无锡县长。
邢阿根也在后来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成了一名出色的侦察员。他常说,那次在粮仓里的经历教会了他如何在敌后生存。
如今在太湖游击队纪念馆里,烈士墙上还有十几个空白的位置:那些牺牲的战士连完整的姓名都没能留下。
当年的幸存者们聚会时,总会提到那段艰苦的岁月,他们说,能活到今天的人,骨头都是铁打的,但每个人的生存方式都不一样。
有人在芦苇荡里啃野草,有人在粮仓里偷罐头,有人在战场上拼刺刀。战争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目标——活下去,然后继续战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英雄也会挨饿,幸存者也可能靠运气,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贡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