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表示“中国人不要太自大,美国之所以去工业化,是因为钢铁,机电,军工,这些都是低附加值产业,一旦进入战时,分分钟都可以拉爆中国”。不知道这些美国华人,到底是哪里来的勇气,要知道工业制造不是搭积木,即使能够恢复产业,也很难适应当下的科技发展。 上世纪美国搞了一波去工业化,把很多工厂都搬出了本土。 那时候美国觉得制造业赚钱少,还不如金融和科技来钱快。工厂一关,机器和工艺都丢掉了,原本的工程师们也不再干那些老本行。 现在美国想把制造业再拉起来,难度远超想象。不光是买几台设备,建几座厂房就能搞定。现在美国看到全球产业链这么长,缺一环就得靠别人,想复刻回以前的辉煌几乎没可能。 连稀土都搞不定,更别说基础工业了。美国稀土行业衰落后,技术、工艺和人才慢慢都流光了。 现在想自己重新炼稀土,连像样的工人队伍都找不全。机器容易买,人却难养,这不是一掷千金能解决的。 中国这边,稀土不仅炼得多,还能自成一体,从原料到加工再到高科技应用,产业链全都在国内。美国现在突然重视稀土,想全靠自己重新建起来,这时间和投入绝不是小数目。 更麻烦的是,美国如今连普通工人都少得可怜。年轻人宁愿去办公室,没人愿意待生产线。 工厂没招到人,有些地方还传出用童工的事,一调查才发现有些工厂缺人招,连小孩子只要能看懂字都敢录用。这不仅违法,也暴露出教育上的大问题。 美国社会对做工厂的观感也跟以前彻底变了。很多年轻人觉得工厂又累又赚得少,宁愿去做金融、互联网那一套。这种情况一天没改变,制造业想快速恢复几乎不可能。 别的国家有不同的选择。德国虽然也减少一部分重工业,但一直留着自己手里的核心工艺和机械制造。 德国企业重视培训工人,保证技术和经验不会断。美国把这些都放弃了,所以两国工业状况完全不一样。 有人说美国遇到大事会立即重振制造,这种想法看上去很乐观,但几十年没碰的产业,要重新运转起来不是说有钱有设备就能行。 人力、技术、上下游配套一样不能少,否则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 现在全球分工越来越细,想把产业都拉回家里,其实代价太大。美国本土材料产能跟不上,关键环节都靠国外,这种依赖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技术传承断了之后,老工人退休,年轻人没人接班,过去积攒下来的工业优势一下子就不见了。 人才难找,工厂设备再多也只是摆设。美国不少工厂现在雇佣的临时工,培训都跟不上,就连基础的产品质量都保障不了。 美国在稀土问题上一次次和中国谈判,核心还是自己没能力独立生产。类似这种“卡脖子”的问题其实远不止稀土,芯片、电池这些高端制造领域问题同样严重。 其实制造业强不强,关键在于基础扎不扎实,工人和技术有没有传下去。美国失去的不只是几条生产线,更是产业根基。 要想真正恢复,光靠政策和资本远远不够,得下决心重建从头到尾的产业体系,还要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投身工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