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承诺墨迹未干,印度的算盘珠子已经拨得噼啪作响。中国刚放行了一批稀土材料,整整120吨,从广州港发出,目的地直指印度孟买。装船时,手续走得顺畅,对方出具的保证书也写得斩钉截铁——只用于制造电动汽车,绝不转用于军工,更不可能转卖他国。 信写得好看,承诺写得漂亮,可惜还没进厂房,货柜刚卸,印度方面的动作就开始了。 这批稀土不是普通矿砂,而是中国精炼加工过的高纯磁体材料,主要成分包括镨钕合金、镝铁合金等,是制造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风电发电机、高端军工雷达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全球稀土加工九成都靠中国,尤其高端磁体,印度连个像样的熔炼车间都没有。但印度想借这120吨货,做的却不是技术消化吸收,而是另起炉灶,甚至绕开中国自己搞闭环。 这事一出,中国这边很快反应。商务系统内部立刻追查当初那批“承诺文件”,发现不只一家印度企业用同样格式的模版签字盖章,有的甚至重复提交内容雷同的用途声明。传出最夸张的一份清单,竟然列了三十多家用料单位,涵盖电动车制造、消费电子、科研项目,但没有一个标明使用时间和设备型号。 更蹊跷的是,几天后,美国有家公司发布新采购公告,内容所需磁体材料、性能指标、形态包装几乎和中国这批出口货一模一样。 真假不辨。但联系上下文,中国外交与海关联合暂停了对印度所有稀土磁材的出口审批。这不是惯例,而是强硬姿态。对外说法很清楚:任何违反最终用途承诺、涉嫌转供第三国的行为,都会被立即暂停,追溯责任。 这一套做法,其实早有铺垫。今年年中,中国就已重启了磁体出口管控,对所有磁性材料出口设定“最终用户认证”。说白了,就是防止“军民两用”物资流入敏感渠道。欧美企业通过合规通道获得豁免,但像印度这种“边缘型市场”,若玩文字游戏,只会撞上铁墙。 而印度这边并不认怂。外贸部门开始暗中推动“替代路径”。首先就是对外宣称要设立“磁体本地化”扶持计划,拨款580亿卢比,激励包括马欣德拉汽车、Uno Minda、Sona Comstar等本土企业搞自主磁材研发。政府不只是喊口号,连印度国防部都列入采购方,计划打造“磁体自给体系”,为军工制造、空间航天、电动车三线提供国产替代。 问题是,这话说得容易,做起来却千难万难。磁体产业不是堆设备、投钱就能成。印度的稀土矿虽有,但含量低、杂质高、提炼工艺落后。真正难的是精炼和合金配比,还有稀土磁体压制技术,这些年中国用上千万次实验和几十年积累才站稳脚跟。印度这时候说自己能两年内建成自产体系,不说大话那也是梦想。 更别说,短期内产能空窗期直接就能拉垮下游产业链。今年初,印度电动车产业已经经历过一次“磁体荒”——主流车企库存磁材最多不超过两个月。一旦中国卡供,整车生产直接断链,连“马欣德拉”这种龙头企业也只能停产部分车型。此外,高端电子设备和军工精密装备也受波及。 印度这次操作,等于玩了一把“双面牌”。一方面假装维持贸易关系,拿到了中国核心资源;另一方面又在背后动手脚,要么暗转他国,要么为本国战略脱钩蓄力。这种“我全要”的心态,很快就引起中方警觉。 而对中国来说,这类事件不止是一次出口失误,更是一次对未来贸易博弈的警钟。资源不是无限共享的蛋糕,是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底牌。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脱钩、产业重构的背景下,稀土这种极具战略性的资源,必须用来换信任、换规则、换长远利益。不能随便丢,也不能轻信承诺。 于是,在120吨货出港后的第三周,中国正式发布出口预警,强化稀土磁体出境审批机制。凡是用途含糊不清、申报单位资质不全、下游项目缺乏可追溯性的,都一律不批。对印度等高风险市场,更是设立“灰名单”,即使放行也需逐批跟踪监控。 当然,中国也没打算一刀切,而是寻找新的稳定替代市场。德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龙头企业,已通过合规流程获得长期稀土磁体配额。这些国家有规范产业、有监管制度、有合作诚意,才能形成稳固的互信链条。 而印度这边,算盘珠子还在响,磁体实验室还在建,但靠“口头承诺”想换来持续供应,已经行不通了。市场讲规则,不讲套路。越是稀缺资源,越得遵守契约精神。 这场稀土风波,给中国敲了警钟,也给印度敲了闹钟。中国不会轻信嘴上功夫,印度不能指望每次都能混过关。只有坦诚合作、对等交易,才是长久之计。否则,等下一批磁体再要出港,算盘再响,也许船都开不动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