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莳的事还热度还没过,又出事了…… 有个姑娘在上海见了个外国人,激动地合影发小红书,还特意夸人家现实里特帅。评论区说她没见过世面,她还不服气,不少人说这架势快成第二个李欣莳了。 其实啊,崇洋媚外这事儿,真不能全怪年轻人瞎激动。你想,从幼儿园到大学,英语学了快二十年,课本里不少内容总把欧美夸得天花乱坠,时间长了,难免有人觉得“外国的啥都好”。 但话说回来,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跪舔别人。咱们学英语是为了更好地看世界,可不是为了觉得“外国的月亮更圆”。文化交流该有,但得站着交流,不是吗? 你们觉得,该怎么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魅力从来不分国籍,自身的底气才最值钱? 那姑娘发的照片我瞅了一眼,就是个普通外国小伙,搁人群里都不一定能认出。她激动得跟见了明星似的,底下评论吵成一团,有人说“至于吗”,她还怼“你就是嫉妒”。这股子劲儿,倒真有点让人想起那些追着外国游客要签名的场景。 说起来也难怪,从小到大听多了“国外多先进”“外国人多有礼貌”,连动画片里的主角都常是金发碧眼。有次去亲戚家,上小学的孩子指着课本里的外国小镇说“长大了一定要去”,问他中国的古镇去过几个,他却摇摇头。这环境熏久了,难免有人觉得外国啥都带光环。 但真去国外待过的人都知道,哪有那么多“完美”?我表哥在英国留学,说那边超市晚上七点就关门,想买包辣条得跑老远;邻居阿姨去美国看女儿,回来吐槽“快递慢得能急死人,还不如咱小区的外卖快”。说白了,外国也是普通人过日子,有好有坏,没那么神。 要我说,自信这东西得慢慢养。学校里多讲讲咱们自己的好,比如贵州的天眼望远镜、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这些可比光夸外国高楼大厦实在多了。家长带孩子出门,多去逛逛故宫、长城,讲讲老祖宗的智慧,比总说“你看人家国外”强。 其实现在年轻人里清醒的也不少。上次在公园里见几个大学生,正跟外国留学生聊得热闹,聊的是咱们的汉服怎么设计,还教人家包饺子。那股子从容劲儿,就挺好——你有你的文化,我有我的家底,凑一块儿交流,谁也不用捧着谁。 说到底,见外国人激动不丢人,丢人的是觉得“自己不如人”。就像咱小区门口的煎饼摊,不比外国的汉堡差;奶奶织的毛衣,暖和程度一点不输那些大牌。等啥时候见着外国人,能像见着隔壁邻居一样自然,笑着打个招呼,聊聊天气,那才是真的自信了——你说对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