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前脚刚从中国引进40架歼-35隐身战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后脚就宣布对中国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可能继续征收24.04%的高额关税。这波操作让不少人直呼看不懂——一边是价值百亿的军事大单,一边是关乎钢铁企业生存的贸易壁垒,巴基斯坦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最近,巴基斯坦的一系列操作颇为耐人寻味。这边厢,总理夏巴兹刚敲定一笔大单,计划引进40架中国的歼-35隐身战机和红旗-19反导系统,将国防装备直接拉到顶配。 可谁知转头没几天,他又宣布对中国的连铸坯材启动第二次反倾销调查,可能延续高达24.04%的惩罚性关税。 一边是军事上亲密无间的“铁哥们”,一边却在经济上“六亲不认”,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盘算? 说起这份军事合作,含金量确实极高。巴基斯坦这次引入的歼-35,是能改变地区空战规则的隐身战机,足以让其空军的底气和威慑力提升一个量级。 再配上红旗-19这面“天网”级别的反导盾牌,一套顶尖的攻防组合拳,无疑将极大巩固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军事话语权和防御纵深。 这套装备的价值,早已在实战和对峙中得到印证。 此前,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和霹雳-15空空导弹,就让巴基斯坦在与印度“阵风”战机的较量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足够的对抗资本。如今,歼-35的加入,更是给这份底气再加了一道保险。 很显然,面对老对手印度在地缘上的持续施压,巴基斯坦需要用硬实力清晰地传递一个信号:任何挑衅都将面临足够强大的反击。而中国,始终是其国防现代化道路上最可靠的伙伴。 然而,这份坚如磐石的军事同盟,到了经济领域却遇上了现实的骨感。症结就在钢铁产业上。 凭借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中国的低价连铸坯材涌入巴基斯坦市场,对当地钢铁企业造成了毁灭性冲击。 特别是巴基斯坦钢铁厂(PSM)这类本土龙头,连年亏损,债务缠身,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为了保住本国的工业命脉和就业饭碗,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挥起反倾销的大棒。这项关税自2015年首次开征,历经复审,如今再次启动调查,足见其保护本土产业的决心未曾动摇。 但这种保护主义终究是把双刃剑,对中国钢企而言,高额关税压缩了利润空间;而对巴基斯坦自己来说,国内基建需求旺盛,本土产能又严重不足,长期依赖高价钢材,最终也会推高自身的建设成本。 这清楚地表明,即便战略上再怎么紧密,一旦触及具体的经济利益,中巴之间也需要经过一番现实的博弈。 进一步看,巴基斯坦这些看似矛盾的举动,其实是其在地缘政治棋盘上的一套精妙平衡术。 在全球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巴基斯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各方都希望拉拢的对象。美国就从未放弃过“挖墙脚”的努力,试图将巴基斯坦打造成楔入中亚的支点。 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晋升元帅后访美,甚至获得了特朗普的亲自接见,美国不惜惹恼印度的姿态,其拉拢意图昭然若揭。 不过,巴基斯坦的立场却异常清醒。就在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上,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当着全世界的面,高调盛赞中巴“铁杆友谊”,直言两国亲如兄弟。 这番表态,无异于给华盛顿的拉拢计划泼了一盆冷水。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中巴关系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战略互信,这种信任是美国无法比拟的。也正是这份信任,让中国愿意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优先提供给巴方。 相比之下,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常反复,曾让巴基斯坦大失所望。 巴方清楚地认识到,在印度这个宿敌环伺、美国又惯于开空头支票的环境下,只有与中国的牢固关系才是最可靠的战略安全保障,可以避免自己沦为大国博弈的附庸。 所以,中巴关系远非“铁哥们”三个字可以简单概括。它是在军事上高度互信、共同应对外部压力的战略同盟,也是在经济上需要为各自国家利益进行必要博弈的贸易伙伴。 而在更大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则在务实地走着钢丝,既要依靠中国的战略支撑,也要维护自身的经济独立,这种充满张力的复杂互动,或许正是一个国家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