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毛泽东和母亲文七妹的照片,从对比照看来,两母子几乎长得一模一样,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文七妹的眉毛更细(可能是修过),而毛泽东的眉毛则非常浓。 毛泽东和文七妹不仅长得像,性格也极其相似,文七妹身上有一股子韧劲,她敢想敢做,同时,她还非常心软,尤其心疼穷人。 身为湖南人,我小时候就有幸听过很多关于毛泽东和文七妹的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一担谷,另一个则是一份饭。 先说一担谷:毛泽东有一次挑着一担谷去私塾老师家,那一担谷是学费,但是在路上就听到一户人家夫妻因为断粮的事在吵架,他于是就把这担谷送给那家人了。回来后,他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文七妹,文七妹表扬了她,还偷偷瞒着丈夫又给他称了一担谷,给老师家送去。 相比父亲,毛泽东母亲文七妹是个相反的人。父亲会因为毛泽东帮人而责骂他,而母亲则会在他帮了人后表扬他。有一次,下雨,毛泽东先收了邻居家的谷子,导致自家的稻谷被淋湿,父亲知道后对他一顿痛骂。毛泽东知道,母亲是会肯定他这种行为的。因为母亲和他一样,都是可以损己利人的人。 接着说一份饭,这是说毛泽东上小学时,每天带饭去学校。因见有的同学吃不上饭,他就把自己的午饭匀给同学。文七妹知道后,不仅没责备,反而让他每天带两份饭去上学,分给同学吃。 我小时候就在这些故事里,大概地懂了毛泽东的“眷爱穷苦人”的心肠的由来了。只是,那时候,我并不懂:对穷苦人的最大的眷爱,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但我隐隐感觉,肯定不仅仅是给穷苦人分食物、帮他们做事、帮他们翻身做主那么简单,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眷爱。 毕业后,我辗转开始研究历史,才终于在研究了大量历史人物以后,读懂了真正意义上的对穷苦人的眷爱,那就是:把自己当成穷苦人,把自己当成穷苦人去为他们做事,而不是站得高高地去为穷苦人做什么。而这感悟,正是毛泽东给的—— 毛泽东率共产党创办新中国后,一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一件衣服打无数补丁,一双鞋补了又修,修了又补,吃的东西也是极其简单,饭粒掉在桌上立马捡起来吃掉。而且他一辈子坚持吃和老百姓一样的粗米,从来没有吃过细米。他从来不吃任何补品,唯一一次吃,还是1975年,还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享用的。原来,当时医生见年迈的毛主席行动不便,咳嗽哮喘,外加心力衰竭,就向张耀祠提出给他增加营养,还说“最好能弄点燕窝炖汤”。 张耀祠到处找,发现之前印尼侨胞送给毛泽东的31.5公斤燕窝,在被毛泽东全部交给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宾后,过了这么多年,居然还剩下了7两,他当时想“这就该是主席的”。于是,就把这7两燕窝,偷偷炖在汤里,给他补身体了。直到去世,毛泽东也不知道自己享用了7两燕窝,若知道,他绝对会拒绝。 毛泽东的简朴,世人看过去,都以为他是习惯了,却不知,他只是一直把自己当成穷苦人。 也因为把自己当成穷苦人,他后来和无数穷苦人一样,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儿子毛岸英牺牲后,他见到黄继光母亲邓芝芳时,还惦记着安慰他说:“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为了国家和民族,他们牺牲得光荣,我们俩都是烈属。” 那一刻,他心里惦记的依旧是穷苦人,而非同样痛失爱子的自己。 于是,我便懂了: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最大的眷爱是成为他、成为他们。这点,毛泽东做到了。也因为他做到了,新中国才是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