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正在积极追求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 2025年7月1日,伊朗方面再次传出消息,或将采购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尽管伊朗已经从俄罗斯接收了4架尚未完全组装的苏-35SE,但其余约50架的交付仍将延迟1至2年。这种交付进度的拖延,正在推动伊朗转向中国寻求更可靠的替代方案,也正因此,一项重要的歼-10C交易正在磋商之中。伊朗国防部长也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访问了北京,为此事铺路。 既然看上了歼-10,那就干脆多买点。伊朗计划采购多达200架,以匹配以色列空军的战机数量,从数量上形成一定的制衡。再配合自身的防空导弹系统,至少能在战术上拖住对手。不过,伊朗真正缺乏的,还是那种能持续10年、20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的战略定力与体系能力。 伊朗当前面临的空防困境,并不是靠几架歼-10就能立刻解决的。这一轮战争中暴露的问题在于,伊朗防空系统缺乏灵活性,阵地未转移、防护不足,再加上机场与关键目标之间缺少多层级、多手段的探测与预警体系,直接导致机库等要害被打击。在这种条件下,即便装备了歼-35等先进战机,也难以真正对以色列或美国的空军构成压制。 正是出于这种考量,伊朗决定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可分散部署、便于隐蔽的导弹部队,而非集中于容易被定位和打击的空军基地。但结果显示,尽管伊朗革命卫队的弹道导弹部队在第一时间内快速疏散、展现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整体防空系统还是被高强度电子干扰与反复打击搞得措手不及,效率甚至不如也门的胡塞武装。 以色列和伊朗之间虽有一定地理距离,但伊朗国土狭长,若要对以色列实施有效打击,首先需要的是蜂群式无人机与低成本导弹为主的饱和式压制,用来耗光以色列的防空反导资源;再以高超音速或重型导弹精确打击重点目标。如果战斗机采购受限,强化防空力量就成了优先选项。 摩萨德虽然破坏了伊朗部分防空系统,但其手段并未摧毁整个网络。问题在于以美联军的强电磁干扰和导弹轰炸太猛烈,导致系统响应迟滞、协调失效。 这种情况与当年伊拉克空军的处境颇为相似。要想逼退以色列的电子干扰机与加油机,伊朗必须依靠具备远程打击能力的战机和导弹,例如歼-10搭配中远程空空导弹,才能形成有效威慑。毕竟以色列空军配备的是西方最先进的装备,而伊朗空军在整体技术水平上至少落后半个世纪。 伊朗如果想靠空对空正面对抗,只能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胜算微乎其微。唯一可行的路径,仍是发展非对称作战能力。即便购买歼-10CE,也必须成规模地部署,同时搭配预警机与全天候巡逻机制,保证能在第一波空袭中抗住压力。数量太少的话几乎无意义,唯有规模上超过以色列,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战略制衡。 一旦歼-10CE部署于接近伊拉克边境的机场,还能对以色列战机造成飞行距离和滞空时间的制约。毕竟F-35I、F-15I、F-16I等战机要飞越漫长航程进入伊朗空域,滞空时间本就有限,再遭遇有力防空与空中拦截,自然会大大降低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