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7年5月,金日成首相来中国访问结束,乘火车到达丹东鸭绿江畔中朝边界后即将归

1987年5月,金日成首相来中国访问结束,乘火车到达丹东鸭绿江畔中朝边界后即将归国时,他怀念起故人,忆及第三次战役危急时刻的彭总。 1987年5月,金日成首相结束访华,站在丹东鸭绿江畔的中朝边界,思绪飘回三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那是1951年,第三次战役的危急关头,彭德怀临危受命,指挥志愿军扭转战局。金日成凝望边界,心中感慨万千:那段战火中的往事,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情谊与抉择?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迅速南下,占领汉城,战火席卷半岛。然而,9月15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切断人民军后路,战局急转直下。10月1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朝鲜面临灭顶之灾。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指挥下跨过鸭绿江,投入抗美援朝战争。 志愿军入朝后,迅速展开作战。1950年10月25日,第一战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团,揭开战争序幕。随后两次战役,中朝军队联手将联合国军逼退至三八线以南。然而,敌军并未放弃,1951年初伺机反扑。第三次战役由此成为关键转折。 第三次战役于1951年1月1日发起。志愿军集中兵力,突破联合国军防线,1月4日收复汉城,战线南推至三七线附近。这次胜利极大鼓舞了中朝士气,也为后续作战奠定了基础。然而,胜利背后是巨大的牺牲与挑战。志愿军在严寒中作战,缺衣少食,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彭德怀作为志愿军司令员,深知部队已到极限。 战役结束后,彭德怀主张休整部队,补充物资,稳固后方。然而,朝鲜方面希望趁势追击,扩大战果。1951年2月11日,在君子里中朝联军总部,彭德怀与金日成展开激烈争论。彭德怀提出休整两个月,强调稳扎稳打的重要性;金日成则建议分批南下,尽快压迫敌军。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协调下,金日成同意休整计划。 休整期间,志愿军加紧训练,改善后勤。1951年4月,第四次战役打响,联合国军发起“杀手行动”等攻势,试图夺回主动权。志愿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顽强抵抗,战线最终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展开长期对峙。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彭德怀代表中朝方面签字。战争结束,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分裂至今。彭德怀回国后担任要职,但晚年因政治原因受挫,1974年去世。金日成则继续领导朝鲜,直至1994年逝世。 1987年5月,金日成访华结束,在丹东鸭绿江畔即将归国时,回忆起与彭德怀的往事。他提到第三次战役后君子里会议的争论,坦言彭德怀的坚持避免了更大损失。他感慨中朝友谊在战火中锻造,格外珍贵。 第三次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转折,也体现了中朝合作的复杂性。彭德怀以战略眼光力主休整,展现了对全局的掌控;金日成则在战争压力下寻求速胜,反映了朝鲜的迫切需求。两人的分歧与妥协,最终促成了战局的稳定。 战争中的联合国军由美国主导,其战略目标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仁川登陆后,其攻势凶猛,但第三次战役的失利使其被迫转入防御。战争造成双方巨大伤亡,平民流离失所,半岛分裂的格局延续至今。 中朝友谊在战火中得以深化,但也伴随着各自的考量。中国出兵援朝,既是支援邻国,也是保家卫国;朝鲜则在存亡之际依赖中国支持。这种关系在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迹。 1987年,金日成站在鸭绿江畔,回望历史,既是对彭德怀的怀念,也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反思。他提到彭德怀的坚毅与智慧,认为那不仅是个人品质,更是大国担当的体现。 1987年5月,金日成在鸭绿江畔忆及彭德怀,战争往事历历在目。中朝友谊经血与火淬炼,意义深远。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它对和平与合作有何启示?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