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当天,一富家女子在家中大哭大闹:“我不嫁,他不配!”“你不嫁,我嫁!”女子妹妹换上嫁衣,盖上红盖头钻进了花轿。 几年后,姐姐流着眼泪,对当初的悔婚后悔不已。 这个令姐姐后悔不已的男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 青年才俊的蔡锷将军为何会被一个比自己大9岁的“老姑娘”悔婚? “妹替姐嫁”的妹妹,最终能否得到蔡锷的宠爱? 国葬第一人蔡锷,29岁就当上省长。 但是,他小时候家庭并不富裕,出生于湖南邵阳,只是一户贫农家庭。 蔡锷的父亲蔡正陵以做蒸酒和打豆腐为生。 父亲卖豆腐时,要经过一条大马路,路边住一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是邵阳的望族,被称为“路边刘家”,主事的是刘姓两兄弟刘藜阁和刘辉阁。 有一次,刘辉阁来买蒸酒,无意中看到了随父一起卖酒的小蔡锷,当时4岁的小蔡锷长得眉清目秀,刘辉阁有意和他闲聊了几句,发现这孩子不仅年少懂事,还聪慧过人,将来必是可造之才。 于是,他萌生了日后让小蔡锷成为自家“女婿”的想法。 后来的事实证明,刘辉阁确实很有眼力,没有看错。 可惜刘辉阁自己没有女儿,不过,他的哥哥刘藜阁有个女儿刘长姑,由于自幼丧母,又不受继母待见,从小便寄养在了叔叔家中。 于是,刘辉阁便和哥哥商量,让侄女刘长姑和蔡锷定了娃娃亲。 为了让日后的女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刘辉阁将小蔡锷接到自已家中抚养,供他读书。 蔡锷也没有辜负刘辉阁的培养,12岁便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 1899年,17岁的蔡锷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 蔡锷在启蒙读书阶段和留学日本期间,所有的学费都是由刘家提供的。 蔡锷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他,并没有放弃包办婚姻。 1904年,22岁的蔡锷从日本学成归来,他想和已经29岁的刘长姑完婚。 可是,刘长姑却很看不上这个寄住在家里的穷小子,从小到大,她不仅不喜欢他,还经常欺负他。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刘长姑根本不接受这门亲事,觉得门不当户不对,哭喊着拒绝嫁给穷小子蔡锷。 可妹妹刘森英和姐姐不同,她也是从小和蔡锷一起长大,看到了蔡锷的优秀,并不觉得门户差距有多重要。 所以,在姐姐悔婚的闹剧中,19岁的她毅然选择嫁给蔡锷。 花轿抬至蔡锷家中,掀起红盖头的一刹那,蔡锷虽然十分意外,但还是非常感激刘森英在新婚当天的解围。 因为新婚之日的“仗义”,蔡锷觉得刘森英品行高贵,认为她“既侠且贞”,便为她改名“侠贞”。 婚后俩人相濡以沫,感情美满,相敬如宾。 刘侠贞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取名蔡铸莲。 只是,蔡锷是有大抱负的人,注定了要四处征战。 因此,他和刘侠贞聚少离多。 绝大多数时间,他们两地分居,蔡锷在外征战,刘侠贞则在家默默打理好一切,抚养孩子,照顾公婆,成为蔡锷稳固的大后方。 对于蔡锷而言,原配妻子刘侠贞是贤内助,却不是灵魂伴侣。 于是,他有了第二房夫人潘蕙英。 1913年,蔡锷被袁世凯强行调任到北京,潘蕙英也一起前往。 为了和家人团聚,蔡锷将发妻刘侠贞也接来了北京。 刘侠贞非常贤惠,心胸宽广,对蔡锷的二夫人和孩子都很快的接纳了。 相比文化圈的追求浪漫、爱情,蔡锷身边的2位女子,反而相处得很愉快。 不久,袁世凯野心膨胀,试图恢复帝制,为了赢得日本支持,要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蔡锷坚决反对,私下里联络爱国人士,掀起讨袁行动。 袁世凯察觉后,对蔡锷实行24小时监视,其家人也受到威胁。 为了迷惑袁世凯,蔡锷故意钻进八大胡同,与风尘女子厮混。 又让两个妻子故意与自己大吵大闹,以与妻子失和为由,派人将母亲、妻子和孩子们送回了湖南老家。 刘侠贞怎么也没想到,和蔡锷这一别竟是永别。 蔡锷逃出北京后,她让潘蕙英陪在蔡锷身边,说她有学识,可以帮蔡锷工作。 而自己,则在湖南老家赡养婆婆,抚养自己的女儿,以及潘蕙英的孩子们。 直到蔡锷去世,也没有见到丈夫最后一面。 当她得知蔡锷的死讯,还是举行国葬之时。 由于时局动荡,她没办法亲自前往,只能在家好好照顾孩子和蔡锷的母亲。 刘森英,替姐嫁夫,侠女风范,孝顺贤惠,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她从不争风吃醋,也不无理取闹,用一生的时间去赡养蔡锷父母和他的孩子们,为蔡锷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娶妻如此,当无憾!
新婚当天,一富家女子在家中大哭大闹:“我不嫁,他不配!”“你不嫁,我嫁!”女子妹
宋宛历史
2024-09-26 13:55:28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