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32岁的大三学生罗中立的这幅画被国家收藏,那时收藏费只有区区400元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6-01 19:30:04

1980年,32岁的大三学生罗中立的这幅画被国家收藏,那时收藏费只有区区400元。如今,这幅画价值3个亿,却有价无市,因为它已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作。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一幅油画 《父亲》见证了改革开放大时代》2018.12.18) 2019年是我国成立的第七十个年头,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怀揣着对广大社会群众的真诚,我国许多知名艺术家向伟大祖国献上自己最为崇高的敬意和最为真诚的祝福,这其中就包括当年那个创作《父亲》油画的美术家罗中立。 罗中立在《文艺界人士寄语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中表示,作为一名属于人民群众的艺术家,三生有幸与祖国共命运,同呼吸。 2019年是具有划时代纪念的日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70周年。对于罗中立而言,这是他生活中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年份,因为在四十年前他开始创作《父亲》这幅油画,那时收藏费很低,只有400元人民币左右。 那时候高考刚恢复不久,他作为一名艺术生,被学校公派去异国他乡进行留学,学有所成后,他已是一位三十二岁的“大龄”学生,在川美读大三。多年的经历使他的心智愈发成熟,对很多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此时罗中立拿出最朴实、最真挚的初心来关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所处的现实和生活问题,关心中国最面临最广大的问题,即农村和农民,作品《父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不过该画作在当时并未引来巨大的反响,收藏费也不高,没人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幅毫不起眼的画,再后来被国家收藏,如今价值3亿元人民币。有些人甚至将其评价为有价无市,因为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视其为镇馆之作。 这幅画是如何从籍籍无名变成现在的地步呢?1980年12月15日,《重庆日报》第三版刊收录了一篇文章,题目为《人民,是我们的父亲》的评论。 作者名叫田雁宁,他在内容中写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四川省展览馆,于馆中看到名为《父亲》的油画,作品展示的画面和寓意直击他内心深处的灵魂,同时他还在文章中将《父亲》的图片配上。 田雁宁的这篇评论一经刊发,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此举直接将该画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无数人在改革开放初期看到此幅画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真挚的情感力量后,都感到极其感动,至今还有人记得画作的模样。 据说,《重庆日报》在此文章刊登后的几天时间里,收到五湖四海、不同城市人民的上千封来信,足足装了五麻袋。 画作的作者正是前文所提到的罗中立,他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作品问世后的第二年,荣获全国青年美展荣誉,这个奖项在当时十分具有含金量。 无数媒体记者和好奇群众观赏完画作,都想要询问一下罗中立本人,探知一下他究竟是怎样创造出如此具有含金量的作品。 罗中立在接受访谈时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是其人生中最难忘、最激情澎湃的时候,第一次全国青年美展的举办,让当时还是大学生的我一举成名。罗中立认为,这作品成功的原因不单单是他,更多的是改革开放成就了《父亲》。 画中的老人目视前方,黝黑的脸上满是皱纹,和金黄色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父亲》高215厘米、宽150厘米,罗中立用巨大的尺幅,表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农民形象。 罗中立回忆,创作画作的最初灵感来源于几年前,那时正值春节除夕夜,他偶遇了一位守粪老人,老人在冬夜流露出麻木、呆滞的神态,让他感触颇深。 除此之外,《父亲》在创作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其经历了数次改变,最终定稿去除了场景和情节,罗中立表示,为了表现皮肤粗糙的质感,营造出照片的效果,他还在油画颜料里加了些馒头渣。 站在《父亲》前,会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是把画幅加大的原因,后续作品送到北京参展前,他听取别人的建议,在“父亲”的耳朵上加了一支圆珠笔,表明这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农民。 这就是《父亲》画作创作的一些元素,对此,您怎么看呢?

0 阅读:364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