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八岁的张学思在学校被老师拿戒尺打了一顿,他哽咽着说道:“我是张作霖的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5-26 18:05:00

1924年,八岁的张学思在学校被老师拿戒尺打了一顿,他哽咽着说道:“我是张作霖的儿子,我回去就让我爹毙了你!” 张学思生于1916年,是张作霖与其原配夫人许澍旸所生的第四个儿子。作为张作霖的小儿子,张学思从小便享受着大帅府中的荣华富贵,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张学思的性格却与他的出身极不相称。他天性活泼好动,甚至有些桀骜不驯。在学校里,张学思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他仗着自己的家世背景,对同学和老师都缺乏应有的尊重,经常惹是生非。 有一次,张学思在学校打球时接连失利,一旁的同学忍不住笑话他:"平时就你喊得最厉害,一到比赛就不行,球技真的是大不如人!"张学思一听,顿时恼羞成怒,冲上去就对那个同学拳打脚踢。双方扭打在一起,场面一度失控。 老师闻讯赶来,好不容易才将两人分开。在了解情况后,老师严厉斥责张学思:"张学思,你身为张作霖的儿子,怎么能如此没有教养?先动手打人是你的错,赶快向同学道歉!" 然而,张学思非但不认错,反而恶狠狠地瞪着老师说:"我爹是张作霖,你今天敢打我,回去我就让我爹毙了你!"老师一听,顿时吓得脸色惨白。他知道得罪了张作霖的儿子,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老师惶恐不安时,大帅府里却来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是张学思的母亲许澍旸,她对老师说:"老师,您做得很对!我们家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是该好好管教管教了。您尽管放手,他要是还敢顶撞,您就狠狠打,我绝不会怪罪于您!" 老师如释重负,连连称是。他没想到,张学思的母亲竟然如此开明,不仅不责怪自己管教张学思,还主动要求从严教导。这位母亲的气度和见识,实在令人敬佩。 张学思挨打回到家后,母亲许澍旸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从小没上过学,没什么文化,现在你有机会上学,一定要好好珍惜。咱们家族是你爹打下的天下,可你爹不在了,一切都得靠你自己。你哥哥们年纪比你大,将来也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你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比别人更努力才行。" 许澍旸的一番话,让张学思顿时如梦初醒。他意识到,即便自己是张作霖的儿子,也不能一辈子仗着父亲的权势而不思进取。从那时起,张学思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是以前那个目中无人的纨绔子弟。他开始努力学习,尊敬师长,与同学友好相处。老师们都惊叹于他的转变,不禁对这个曾经的"问题学生"刮目相看。 张学思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班上名列前茅。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展现出了过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力。老师们都说,张学思是一块可塑之材,将来必成大器。 课余时间,张学思常常向母亲请教做人做事的道理。许澍旸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却深深影响了张学思。在母亲的悉心教诲下,张学思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成为一个有学识、有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遇刺身亡,奉系军阀迅速瓦解。许澍旸带着张学思和其他几个孩子,离开了奢靡的大帅府,来到天津过起了平静的生活。尽管家道中落,张学思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励志刻苦。他明白,实现远大理想,不能再依靠父亲的荫庇,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出人头地。 从那时起,张学思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辜负母亲的教诲和期望。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张学思在天津度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学思毅然投身到了抗日的洪流中。他先是在天津参加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后来又奔赴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 在延安,张学思刻苦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他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战士。1945年,党中央决定派遣部队收复东北,张学思主动请缨,参加了这次艰难而重要的战役。 在东北战场上,张学思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他带领部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日军据点,为收复东北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张学思不幸身负重伤,但他仍然坚持指挥作战,直到最后一刻才倒下。战友们把他抬下战场时,他还在喃喃自语:"我答应过母亲,要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我不能倒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张学思终于恢复了健康。他重新回到了部队,继续投入到新的战斗中。随着东北的逐步解放,张学思也得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任务。他先后担任了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务,带领部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敌人的阵地。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学思又一次请缨参战。他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与美军展开了殊死较量。他的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全体战友的尊重和爱戴。 新中国成立后,张学思继续在军队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他最终成为了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0 阅读:743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