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位军嫂愤怒地将身为解放军军官的丈夫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军嫂质问丈

春秋谈国际说 2024-05-11 17:05:51

1984年,一位军嫂愤怒地将身为解放军军官的丈夫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军嫂质问丈夫:“你可是战斗英雄,怎么能欺骗我!”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如火如荼。杜海山所在的尖刀连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炸毁敌军的防御工事,为大部队开路。 出发前,战士们集合在一起,班长的话铿锵有力:"此去凶险,但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 如果这次有幸存者,一定要照顾牺牲战友的家人,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承诺!" 战士们面色凝重,目光坚定,齐声应道:"保证完成任务! 誓死不辱使命!" 12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这样握别亲人,奔赴战场。他们或是父母的独子,或是妻儿的顶梁柱,但此刻心中只有信念和责任。 战斗中,硝烟四起,枪林弹雨。为了掩护战友前进,班长和两名战士率先冲锋,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英勇牺牲。 杜海山和战友们眼睁睁看着他们倒下,肝肠寸断,怒火中烧。他们发誓要完成任务,决不辜负牺牲战友的期望。 百米冲刺,杜海山冒着枪林弹雨,将炸药包投入敌军工事。刹那间,巨大的爆炸声响彻云霄,敌人的防御被炸开一个缺口。 然而就在此时,一块弹片击中了杜海山的头盔,他应声倒地,陷入了昏迷...... 当杜海山醒来时,战斗已经结束。得知自己是全连唯一的幸存者,泪水止不住地流淌。11位死去的战友仿佛还在身旁,班长临终前的话语犹在耳畔。 英雄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但他心中的承诺却愈发坚定。照顾牺牲战友的家人,是他此生不变的信念。 时光回溯到几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李卫平第一次见到杜海山,是在一次演讲中。当杜海山意气风发地走上讲台,军装笔挺,言语铿锵,讲述着战场的残酷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时,李卫平的心像小鹿般怦怦直跳。英雄的形象深深印在了她的脑海中。 演讲结束后,李卫平主动找到杜海山,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坠入爱河并走入婚姻殿堂。 然而,军婚的路并不平坦。杜海山经常奔赴在祖国需要的地方,聚少离多成了家常便饭。作为军嫂,李卫平选择了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她留在家中,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任劳任怨,从不抱怨。 就这样,几年时光匆匆流逝。随着孩子的出生,家庭开支日益增加,李卫平开始感到经济压力。她发现,按理说已经升任副连长的丈夫,寄回的工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越来越少了。 疑惑之下,李卫平多次询问杜海山,但他总是支支吾吾,避而不答。李卫平不免产生了猜疑:难道丈夫在外有了别的女人? 种种不安和猜疑,让李卫平心力交瘁。1984年,她实在无法忍受,决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离婚诉状递交到法院的那一刻,曾经的英雄丈夫,在李卫平眼中已经变成了薄情寡义之人。 法庭上,面对妻子声泪俱下的控诉,杜海山虽然心中万分愧疚,却仍不肯说出真相。直到法官的再三要求,他才终于道出了心中埋藏多年的秘密...... 法庭上,被妻子告上法庭的杜海山终于道出了埋藏心中多年的秘密。原来,作为当年战斗中的唯一幸存者,他一直在默默履行对牺牲战友的承诺。 杜海山向法官和妻子讲述,每次从部队领到工资和奖金,他都会笨拙而认真地将其分成12份。其中一份寄给李卫平,用于家用开销;而剩下的11份,则被他悄悄寄给了牺牲战友们的家属。 "就算只有一个馒头,我也要掰成12块,分给大家。这是我对兄弟们立下的军令状,不能食言。"杜海山红着眼眶,声音坚定。 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泪水悄然滑落。李卫平更是泣不成声,她扑进丈夫的怀里,连连道歉:"是我错怪了你,没能理解你的苦衷。从今往后,这份责任我们一起扛!" 夫妻二人就这样在法庭上和好如初,成为佳话。 杜海山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爱心人士纷纷向他捐款捐物,希望能为这份沉甸甸的承诺尽一份力。然而,杜海山却谢绝了所有人的好意。 "感谢大家的心意,但我现在已经有能力照顾好战友的家人了。这些捐赠,还是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吧。"说完,杜海山和妻子当即决定,将收到的捐赠全部转交给了当地的福利院和敬老院。 杜海山的事迹,如涟漪般在人们心中荡漾开来,感动了一座城。这位普普通通的军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军人本色",诠释了"诺言千金"。 最可敬的人,往往就藏在我们身边。致敬杜海山,致敬所有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军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和平的长城,让国泰民安有了坚实的后盾。

0 阅读:274
春秋谈国际说

春秋谈国际说

国际新闻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