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晚年经常搬家,四年时间搬了大约180次,平均一年就搬45次,也就是几乎每个

代荷剪辑 2024-03-01 17:29:54

张爱玲晚年经常搬家,四年时间搬了大约180次,平均一年就搬45次,也就是几乎每个星期都在搬家,真是难以想象!而搬家如此频繁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一种病。 这种病就是“虱子缠身”。 张爱玲有一句经典语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这句话出自张爱玲18岁时创作的散文《天才梦》,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比喻,说的是表面活得光鲜亮丽,内里却破败不堪。 张爱玲在写出这句话之前,说了一件事。 她说,她母亲给她两年的时间,让她去学习适应环境,那时候张爱玲刚到香港。她母亲教她洗衣做饭,教她练习走路姿势,教她看人脸色,教她照镜子练习表情。 但是这两年的计划却是一个失败的试验,她发现自己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显露出惊人的愚笨。母亲的教导除了让她的思想失去均衡之外,对她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 她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可以很惬意地享受微风中的藤椅,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却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 于是,她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那时候,张爱玲说这句话,更多的是表达的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她一方面要接受母亲的“打造”,让自己符合母亲的要求;另一方面却又对这种“做给人看”的表面功夫十分的抵触,觉得它们像虱子一样让自己相当的难受。 只是她没想到,自己竟然一语成谶,这句话也成了她一生困顿挣扎的写照。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她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她的母亲从小就被按照大家闺秀来培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的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张爱玲父母的结合也算是门当户对。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却是缺爱的,他的父亲是典型的纨绔子弟,终日沉迷于鸦片。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架,受伤的总是张爱玲。终于,她母亲在她4岁时,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生活,远赴欧洲游学,把她交给姨奶奶看管。 10岁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她的父亲又娶了一任妻子。这个和父亲同样爱吸食鸦片的继母,充分演绎了作为继母的角色,对张爱玲进行无尽的折磨,身上永远都是怎么也好不了的伤疤。 明明是出身豪门贵族的大小姐,身上穿的却是破旧的衣裳。大冬天的,只能穿着单薄的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手上脚上满是冻疮。 1937年的一天,张爱玲和继母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明明继母先动手打了张爱玲,她却恶人先告状。 张父不分青红皂白把张爱玲毒打一顿,然后将她禁锢在一个房间里,甚至雇佣警卫以防止她逃走。 这一关就是长达半年之长,即使是在她患上痢疾时,张父也没有给她找医生,若不是她的弟弟和佣人求情,张爱玲可能早就死了。 终于,张爱玲找到机会逃了出去,去找自己的母亲。 张爱玲一直以来十分的崇拜自己的母亲,她是一个新时代女性,是她的榜样和光明,她寄希望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温暖。 可母亲却不管她的意愿,只想把她培养成一个善于交际的淑女,这对于生性孤僻的张爱玲来讲,十分的别扭,母女俩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正是因为从小缺爱,这也让成年后的张爱玲在感情的世界里十分的卑微。她遇到了那个让她一生痛苦的男人——胡兰成。 那年,她23岁,从未爱上过任何一个男人,而他38岁,已婚。虽然胡兰成后来和妻子离婚,娶了张爱玲,但结婚不到一年,他就有了新欢。 天真的张爱玲对胡兰成仍然抱有希望,觉得他还会回到她身边。但她很快就发现,胡兰成天生就是个渣男,和不止一名女性牵扯不清,她彻底崩溃,终于下定决心斩断这段感情。 为了彻底忘记这段感情,1952年,她申请去香港,孤零零一个人离开了大陆。1955年,她又只身一人远渡重洋去了美国。 或许是因为从小缺少父爱的关系,在美国,她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大她30岁的艺术家赖雅。 幸而,她在这段婚姻里是幸福的,但是赖雅只陪伴了她10年就与世长辞了。此后,她始终以赖雅遗孀的身份居住在美国,直到1995年孤独地去世。 回到“虱子”这件事上来,1984年,张爱玲在给朋友的信中,第一次提到“虱子”这个问题,她老觉得自己的房子里常常有恼人的小虫出没,这让她难以忍受。 为了逃避虱子的困扰,她只能不断地搬家,但是这些虱子似乎对她形影不离,无论她搬到哪里都阴魂不散,仿佛已经深深融入了她的生命。她总是觉得浑身奇痒,只能不停地抓,医生也诊断出她患有皮肤病。 照理来讲,美国当时的发达程度比我们要先进至少100年,究竟得是什么样的房子才会有那么多的虱子呢? 我想那些“虱子”更多的是她内心深处的“虱子”,父亲和继母是啃噬她童年的虱子,胡兰成是吞噬她青春年华的虱子……一切让她千疮百孔的人和记忆,都是让她觉得是奇痒无比的“虱子”。

0 阅读:64
代荷剪辑

代荷剪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