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国第一次引进桑塔纳汽车,原本定价为8万,但中方代表认为16万更合适,经销商再加价3、4万,最后一辆桑塔纳差不多20万左右的价格到手,即使如此桑塔纳也是一车难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神车。
1983年8月,北京某交易大厦内聚集了中德双方代表,就桑塔纳轿车的引进事宜展开谈判。
“16万元!这已经是很优惠的价格了,要知道同样的车型在德国的售价可是7万马克!”德国代表卡尔以手中的文稿敲打着长条形的会议桌,他语速极快,满脸通红。 “这太贵了,以中国人的收入水平,购买力还远远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方代表张伟沉着应对,“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力量不足,维修和零部件都要靠进口。我认为10万元会更合适一些。” 当这批轿车陆续抵达中国各地的4S店时,经销商们看准了市场的热烈反响和供不应求,便将价格又提高到了20万元,几乎是德国原价的3倍。然而高昂的价格并没有减少人们对这款车的热情,桑塔纳轿车仍然供不应求,成为一个难得的机会商品。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辆轿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拥有桑塔纳的人们借此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力。这不仅让购车者个人倍感荣耀,也能提升整个家族的荣誉。为此,许多富裕家庭甚至不惜攒上十年的积蓄来换一辆心仪的“桑塔纳”。 在80年代的中国,一辆轿车不仅昭示着拥有者的社会地位,也直接映射其家庭的财力与荣誉。那个年代的老一辈人常常会说“买了桑塔纳的,整个家族脸上有光”。因此,即便价格不菲,仍有许多家庭为此勒紧裤腰带,只求一睹这辆“桑塔纳”的风采。 张大伯就是其中一位。为了这辆轿车,他放弃购买新的住宅,又卖掉几亩地,终于在5年的积蓄后买下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桑塔纳轿车。 那天,新的桑塔纳被运抵家门时,邻里街坊都纷纷来看这辆轿车,羡慕极了张大伯一家的体面。张大伯自豪地坐在车内接受众人的祝贺,心想这辆车不仅是自己的骄傲,也是整个家族的荣耀。 与老一辈的记忆不同,对80后90后的很多人来说,桑塔纳更多代表的是父母辈珍藏的回忆。小时候坐在父亲的桑塔纳车里,透过车窗看外面的世界在后退,那种奇妙的新鲜感仿佛永远留在孩童记忆中。现今回首,桑塔纳不仅是一个象征时尚的车型代名词,更是许多人心中一段美好时光的缩影。 当这批桑塔纳陆续售出后,它对中国汽车业产生的影响远不止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这批进口轿车仿佛一记响亮的耳光,激起了国内汽车工程技术者的进取心。 在上海一家轿车制造厂,研发人员们获取了一辆桑塔纳的实车样品。几名工程师聚精会神地研究车身设计,动力系统,精细内饰,赞叹德国汽车制造业的精良工艺。大家看到了试车报告中桑塔纳优异的各项性能数据,不禁为之动容。 一时间,这辆实车样品成了研发部门的常客,人们趁着业余时间,三三两两地来观摩和讨论,从中汲取设计灵感。 老工程师马达感慨地说:“这款进口车为我们国产轿车的发展争取了时间,也给了我们进步的空间。只要我们肯钻研,总有一天能做出与其媲美的车型!” 这种进取心像一股电流,激励着国内汽车企业的技术创新。在桑塔纳的带动下,中国的汽车工业完成了一个质和量的双重飞跃。这场产业变革推动更多优秀的国产车型诞生,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性能不断提升。国产轿车开始与桑塔纳抗衡,竞争与学习并行。 如果说80年代的桑塔纳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救世主”,那么到了90年代,国产轿车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骄”地位的明星。在这个过程中,桑塔纳无疑起到了“试金石”的作用,它的引进犹如一面“照妖镜”,让国内汽车工程师们认清自身的不足,从而寻找突破的动力。 当今,提起桑塔纳,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不再是神秘与遥不可及,而是一段特殊年代的记忆印痕。 放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还将迎来更多崭新的机遇。而桑塔纳将永远留在这一发展历程的坐标上,见证着从起步到成长的点点滴滴。其意义已超越一款卓越的进口轿车本身,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变革史上一段璀璨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