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三把手称美国未陷滞胀:关税、数据与政治的三重绞杀下,谁在定义“滞胀”?

推荐 04-01 阅读:14 评论:0

导语

2025年4月1日,美联储“三把手”威廉姆斯以一句“美国未经历滞胀”掀起金融市场巨震。在特朗普关税全面落地、核心PCE通胀突破2.8%的背景下,这番表态犹如向油锅泼水——道指盘中振幅超千点,黄金冲破2500美元关口,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曲线惊现“滞胀式”倒挂。当技术官僚的理性判断撞上民粹政策的现实冲击,这场关于经济定义的“词语战争”,正在撕裂华尔街的共识,更折射出全球最大经济体在十字路口的深层困局。

Part 1:威廉姆斯“滞胀否定论”的三重支撑

1.就业市场的韧性滤镜

威廉姆斯强调“失业率稳定在4.2%”作为非滞胀证据,其逻辑源于菲利普斯曲线的传统范式:通胀与失业率负相关。然而这种判断忽略结构性失业的暗流——制造业时薪增速(3.1%)已连续6个月跑输核心PCE(2.8%),实际工资购买力缩水正侵蚀消费根基。

2.技术官僚的数据洁癖

美联储坚持将“滞胀”定义为“经济停滞+通胀失控”的严格组合。尽管一季度GDP预测低至0.3%,但威廉姆斯将其归咎于“进口激增的统计干扰”,认为剔除关税抢跑效应后,内生增长仍具韧性。这种剥离现实复杂性的方法论,被摩根士丹利批评为“显微镜下的宏观”。

3.长期预期的锚定幻觉

援引密歇根大学调查,威廉姆斯坚称“5-10年通胀预期稳定在2.5%”。但这与纽约联储的消费者通胀预期差值(现实感知通胀达4.7%)形成割裂,更与沃尔玛“基本食品涨价18%”的销售数据背道而驰。当民众的钱包成为经济感知的第一现场,模型测算的“锚定”恐沦为理论乌托邦。

Part 2:滞胀争议背后的五重撕裂

1.定义权之争

民生宏观陶川指出:“美联储将‘滞胀’窄化为连续季度负增长+恶性通胀,实为回避政策困境的文字游戏。”而穆迪分析显示,若采用“GDP增速低于潜在水平(1.8%)+核心通胀高于目标(2%)”的宽泛定义,美国已进入轻度滞胀区间。

2.关税的时空错位

特朗普对1万亿美元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直接推高汽车、电子等终端价格3-5%,但威廉姆斯认为“间接影响需数年显现”。这种时滞判断遭遇现实打脸:芝加哥联储追踪显示,企业已通过“提前涨价”转嫁成本,2月耐用品价格环比跳升0.9%创两年新高。

3.货币政策的认知代沟

华尔街押注“滞胀将迫使美联储降息”,但威廉姆斯强调“政策仍处适度紧缩”。两者分歧源于目标优先级:市场聚焦增长失速风险,而美联储更警惕二次通胀。这种矛盾在利率期货市场具象化——降息预期从3次锐减至1次,10年期盈亏平衡通胀率却攀升至2.6%。

4.微观与宏观的叙事断层

宏观数据“未达滞胀阈值”与微观体感“物价涨、收入滞”形成认知鸿沟。纽约出租车司机联盟调查显示,78%从业者被迫延长工时应对生活成本上涨,这种“没有技术衰退的民生困境”,恰是政治动荡的温床。

5.全球供应链的蝴蝶效应

美联储模型低估了“美国关税-盟友报复-大宗波动”的链式反应。欧盟对美农产品反制关税推升芝加哥小麦期货暴涨12%,传导至国内面包价格同比上涨15%,这种输入性通胀正在瓦解“核心PCE可控”的论断。

Part 3:政策制定者的“走钢丝”艺术

1.预期管理的精妙平衡

威廉姆斯“未陷滞胀”的定性,实为阻止通胀预期脱锚的防火墙。参考1990年代沃尔克经验,央行必须斩断“物价涨-工资追-再涨价”的螺旋,即便需要暂时牺牲经济增速。

2.数据依赖的弹性空间

美联储保留“若增长超预期恶化可能降息”的后门,这种模糊性既安抚市场又威慑投机。正如巴尔金所言:“我们需要对通胀回落有足够信心”——言下之意,信心标准由美联储动态定义。

3.政治压力的绝缘尝试

面对特朗普“应立刻降息”的推特施压,威廉姆斯以“货币政策独立性”筑起护城河。但其政策选择仍暗含政治考量:放缓缩表(4月起国债减持额从250亿降至50亿)既可释放流动性,又不违背“暂不降息”的承诺。

【锐评】滞胀迷雾中的三盏信号灯

1.警惕“没有衰退的萧条”

当GDP在0轴附近徘徊、通胀长期高于目标、失业率缓慢攀升,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经济困局,可能比典型滞胀更具破坏性。美联储需超越教科书定义,建立更灵敏的危机预警体系。

2.货币政策的“不可能三角”

在“保增长、稳物价、防风险”的三重目标下,美联储正面临格林斯潘时代以来最严峻的权衡。若三季度核心PCE仍高于2.5%,即便GDP负增长,鲍威尔或被迫重启加息——这种政策悬崖将引发资本市场海啸。

3.全球治理的“美国悖论”

特朗普关税本为“重振制造业”,却推高本土企业成本、激化贸易伙伴反制、加剧滞胀压力。这种自伤性博弈印证了彼得森研究所的预言:“21世纪的贸易战没有赢家,只有受伤程度的差异。”

结语

在威廉姆斯发表讲话的纽约联储大楼外,示威者高举“通胀偷走我的晚餐”标语游行。这场关于滞胀定义的学术争论,终将落地为超市账单的数字、工厂订单的增减、选票箱的抉择。当技术官僚的模型遭遇民粹政治的浪潮,美联储的下一份经济预测,或许需要增加一个新变量——

普通人的体感温度

才是经济冷暖的终极标尺

网友评论

新心

怀揣热情的自由写作者,期待在这片天地中与您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