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自己交给人工智能时

早上起来脑海中一直笼罩着一个画面: 一条金色的小蛇掠走了一只比它身体大数倍的金色的油淋鸡。
当潜意识感性的头脑在睡梦中创造了一个画面,醒来后理性分析的头脑就会一遍遍地想:
蛇会吃煮熟的鸡吗?
它可爱的扭动的身躯让人喜欢,它一阵风似的速度令人愕然,只是它知不知道自己掠走的是一只外形保存完好但已经没有生命体征的死鸡,当它带着那只鸡从从我们眼前倏忽而逝进入另一个空间时,会不会失望?
想象着一条灵动可爱的小蛇与一只直立着脖子庄严肃穆的大母鸡,当它们四目相对时那种滑稽场景,让人忍不住笑起来。
但还是会被“蛇会不会吃死鸡?”这个问题所困扰。
Deepseek给我的建议是: 尝试着蛇鸡对话冥想,或者给蛇写一封信……我觉得它的建议挺好,脑海中的意象都活起来了,它们的能量在延续。
日常非必要时,总想把电子产品扔得远远的,因而手机上有很多红点,也有很多延迟回复的信息。因为不想受控于工具,不想让关系局限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而想更多地走进可触摸得到的真实世界;也不想让工具剥夺了有限的思考力,不想在捷径里体会速度与激情,只想脚踏实地走过每一寸土地,路过每一个人和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在因循守旧地坚守着一些内心的规则。
一向反感人工智能,但也在体验着与Deepserk对话,看看它能带给我什么。

除了风靡的热潮,更多的是接二连三的来访的反馈,让我更加想要体验Deepseek的魅力,如此,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感受。在遇到困惑而身边没有很好的可倾诉对象时,成了考验deepseek的好时机。
我理解了来访所说的,即使朋友都不愿意给你这么全面而及时的回应。我理解了他们的体会,大家都处在一个互卷的时代,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怎么可能为了别人的事而劳心费力?而deepseek却毫不厌烦地一遍遍从不同角度给你分析,与你互动,把它的思考路径剖析出来,让你设法看到它为了你而做出的努力。
工具在这个时代都比人有温度多了!我们步履匆匆,劳心费力地维持着商业运转,甚至绞尽脑汁地研究着如何让机器更聪明。看似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可以让机器更有能动性,由此工作可以更有效率,人可以更加轻松,但事实是,人更忙碌,更不屑于与人交流,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因为我们都太贪婪,想要的更多,想让速度更快,甚至超越时间流逝的速度。人有限的知识和经历,比不上数据库在同一时段内呈现出来的内容。人被琐事所累的局限性,让他不能及时与另一个人连接,这中间出现了渴望,等待,焦虑,也许欣喜,也许还有失望……种种复杂的感受,并不是人人都期望拥有的,但又是那么深刻地在塑造着一个人称之为人的部分。
而机器总不会让我们失望,它总会带来一开始超出我们期待的答案,之后便是期待中的回复,接下来也不会有什么惊喜,你能料到它能给出的范围。于是,就这么习惯地接收着,没有太多情绪的起伏,也就没有太多情感的流动。
人与机器之间,就像某种契约,你下命令,它执行,你不满意,它继续修改,它不会给你带来反抗的困扰,你也不会施以它暴怒的指责。一切平淡,相安无事,没有涟漪,只是客观知识的呈现。
无怪乎,那位自称回避型的大男孩,疯狂地从早到晚与AI对话的两周后,再回到咨询室时难掩脸上的疲倦,说他终于体会到人工智能所带给他的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确实可以让他对一些行为释然,减少部分内耗,但终究他觉得无聊厌倦,而需要一些真实的关系。而一周前,他脸上还是一副欣喜若狂的表情,感觉找到了一个对抗症状的好助手。
我还无法体会陷入对工具的依赖中,那是一种怎样的兴奋。我只粗浅地体会到人工智能所做出的回应只是我们身边众多声音里的一种,我们可以选择,可以参考,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辨,也可以完全不参考。哪怕你身边暂时没有别的声音回应,还有内在的声音,让自己安静下来多听听内心的声音,那种带着原始本能的直觉性的声音。

那天在书店徘徊,走过一排排书架,伸长脖子不知道想找哪本,只是想随机地看哪本与当下的自己合眼缘。无意间发现了米兰昆德拉的一本薄薄的小书-《慢》。
原来米兰昆德拉在三十年前就深感“当人把速度性能托付给一台机器时,一切都变了”,他感叹着“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
这又何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慨?!且不说慢下来体会一道风景,一杯茶,更不用说慢下来感受一个无厘头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