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宇的地缘历史的文章

长平之战中,因为上党郡守选择倒向赵国,上党郡的人员、物资都归属了赵国。秦军就地补给有限,只能从关中运送补给,相对而言从邯郸调集人员物资的赵国路线要更短成本更低,并且更安全。 
赵国整体国力却不如秦国。此时已经得到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并且将楚国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收为己用的秦国,其可以征调的粮食与人力,要超出赵国许多。 
但秦国一开始并没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他们是准备直接接手上党的(韩国王室同意让出上党),赵国突然插手让秦国措手不及。国际方面,山东诸侯们又随时有可能站在赵国一面,特别是在秦军无法取胜的状况下。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围歼战,在冷兵器时代一次战役围歼40万人,一定是需要充分的利用地形。 
上党高地的地缘核心在长治盆地,浊漳水的几个上游支流呈伞状冲积而成的平原做出了卓越贡献。相对而言,南部晋城盆地的腹地山地丘陵更多一些,以至于结构有些凌乱,农业潜力自然不如长治盆地。但对于军事家来说,那些被丘陵切割的地区却是非常好的战场。一则是因为相对高度几百米的丘陵,还不至于艰险到人际罕至;二是因为有了这些天然障碍物,加上纵横其间的河谷平原,为战术的演变,尤其是围歼战创造了条件。 
秦军攻占野王邑迫使上党成为飞

上党高地有三处河谷盆地,南部是以阳城为中心的沁水谷地和以晋城为中心的“晋城盆地”,地缘潜力最大的则是北部的长治盆地。 
秦国想控制上党,能够占据最大的长治盆地当然是最理想的。这样就居高临下对邯郸城构成了直接压力。但从临汾盆地到长治盆地,存在东西纵深将近300里的山地,其穿越的距离和难度,甚至要高于穿越太行山脉。中间也没有一个可供战略支撑的补给地。直接攻击长治盆地,补给线就有点漫长,又容易被韩国切断。而且直接攻击长治盆地,又便于赵国从太原盆地或者河北平原两个方向支援韩国。 
如果先攻击南部的沁水谷地和晋城盆地

公元前269年,赵国在阙与之战中大败秦军,终结了秦军如日中天的势头,让秦人知道越地进攻的策略是不可取的。再加上之前想依靠飞地(陶邑)中心开花的战术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这促使秦国在战略上作出了重大调整。 
秦国智囊团认识到,战国时期的地缘格局,是经过几百年的残酷竞争而形成的,已经非常稳定了,任何投机和冒进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在一个王朝刚刚崩溃时,地缘分裂格局尚未稳定时,出奇制胜的可能性要大很多。但此时必须要依靠步步为营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根据地缘结构的特点,一步一步的将自己的战线向东推移。 
“远交近攻”战

秦国远程攻击阏与,赵国可以从太原盆地出兵救援,也可以从邯郸西入滏口北上救援阏与。但秦军在西、南两个方向同时也对太原盆地施加了军事压力,晋阳无法分兵。那阏与守军能够指望的援军就只能是邯郸方向了。 
同时秦军还分兵攻击武安邑(邯郸西),阻止邯郸城里的赵军驰援阚与。赵国经过内部讨论还是决定救援阙与。但赵奢出兵后,并没有马上驰援阏与,也没有去攻击武安城下的秦军,而是在邯郸西南数十里,还没有出滏口就停下来构筑防线了。这给了秦军一种错觉,以为赵军没有野战获胜的把握,不想救援阙与了,想的只是据守邯郸城,以及沿漳水、滏水一

秦国想切断赵国邯郸的主力对太原盆地的增援,选择了攻击阙与(今山西和顺县境内)
,这让赵国大惊。 
因为穿越太行山的孔道有限,在赵国控制长治盆地,或者他们与控制长治盆地的韩国关系良好时,就可以从滏口陉向西进入长治盆地,然后向北出上党进入太原盆地,这条通道路状相对较好,中间又有长治盆地提供补给。但现在这条路线已经由于韩国倒向秦国而被切断了。 
赵国还有一条备用通道,出滏口陉后向北走清漳水(战国时叫“潞水”)。其绝大部分河道处在太行山脉腹地,通行难度相对较大,但这是赵国自己能够控制的通道。清漳水源头有两个,在这两

鄢郢之战后,秦国在南线确立了对楚国的优势。目光又转向了北方,几年前五国伐齐的时候秦国获得了一块飞地:陶邑。中原的诱惑加上现在如日中天的气势,让秦人的战略偏向东进。 
秦国想用白起在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所扩张的赵国城邑,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在秦国控制的河东、洛阳盆地和陶邑之间增加一个点,并最终和陶邑都连接起来。 
但赵国反悔了,在自己拿回城邑后,并没有交换对应的土地。这样秦国东进的战略破产,无论是出于打击赵国这个最大战略对手的需要,还是为了秦国的面子,秦赵之间的战争都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五国伐齐之后,秦国把楚国赶出了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放眼天下,赵国成为秦国的主要对手了。 
战国中期,秦国向山西高原的强势扩张,有韩、魏两国做为缓冲的赵国,主要控制区并没有遭受多少损失。而到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不但在大同盆地以北,拓展了代、雁门、云中,三个边郡(足以与燕国的“塞上五郡”相比)。还在公元前296年灭了中山国。 
按说吞并这么大体量的一个二流强国,成为出头鸟,一定会被大家群殴的。但由于赵国的的扩张方向,远离了中原这个地缘旋涡,所以诸国合力攻赵的动力不足,赵国也因此没有受到太大干扰。秦国

战国七雄中韩国最弱小,这个观点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接受。无论从战略纵深,还是地理位置来看,怎么看都不象有长命相。如果韩国早50年灭亡,那历史就只能称战国六雄了。但处在夹缝中的韩国,却坚持到了最后。 
能够做到这点,很大程度上是韩国人把左右逢源发挥到了极致。三家分晋后,韩国就控制了东西战略通道。其领土内的上党高地、轵关陉、洛阳盆地都是魏国和秦国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对战国初期风光无限的魏国,还是后来如日中天的秦国,韩国人都清楚硬碰硬他是没有这个实力的。但二者进出中原又必须从韩国的领地上通过,对此韩国人是很

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秦国得到了一块飞地:陶邑(今菏泽周边)。秦国从收复河西之地后30年以来,没有经历过大的失败,期间南下巴蜀,又解决了最大的对手楚国在东南方面的威胁,气势旺盛。这种背景下,在中原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作前进基地,在战略上就难免会有轻敌冒进之举了。 
秦国希望以陶邑为核心,向四周强力扩张,通过蚕食魏、齐等国在中原、河济平原的土地,让秦国成为中原霸主。另一方面则从洛阳盆地,以及南阳盆地向东渗透,最终与秦国在陶邑的飞地连成一片。 
因为陶邑的位置过于偏东,驻守于上的秦军,与从河东之地东征的秦军

鄢郢之战后,楚国失去了最具价值的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而秦国则成为天下公认的最强大的诸侯。从秦国的角度看,楚国已经沦为一个二流国家了。那秦国为何没有一鼓作气灭亡楚国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疆土面积来看,楚国仍然是一个大国,还拥有今河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地的大片领土。此时楚国就算没有反击能力,防御的实力还是有的。就算是到了战国尾期,王翦为了消灭楚国,还得向秦王嬴政讨要60万大军才有把握。 
就算是此时秦国有能力一口气吃掉楚国,但能不能很快消化掉这些与黄河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还是一

楚国失去了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后,领土疆域相当于变成了一个大号的吴国。北起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南至大别山脉、罗宵山脉的这条分水岭,成为了秦楚之间新的地缘分割线。 
楚国领土中最为精华的地缘板块都被秦国占据了。由于郢都已失,楚国需要寻找一个新的地缘中心。最初,位于中原腹地的陈国故都(河南省淮阳县)成为了楚国的新都。但“陈”这个地方,太靠近中原了,又无险可守。 
如果将都城迁入江东平原,以吴越故都“吴都)(苏州)为新的政治中心,也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案。但这样做的话,就意味了楚国彻底偏安于东南,成为边缘

荆山、大洪山、桐柏山之间形成了两条战略通道。一条西侧的汉江通道;另一条则是东侧的随枣走廊。但无论是2000多年前的秦、楚两国,还是后来的诸多朝代,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汉江通道一线,以至于汉水两岸的襄、樊二城(今襄阳市)名气要远大于东面的枣阳、随州两城。 
原因倒也不复杂,从水系的归属上就一目了然了,南阳盆地中的河流都是归属于汉江水系,无论是发源于东侧的桐柏山,还是北侧的伏牛山,亦或是由秦岭主脉中下来的丹水。这些河流从整体上呈现一个网形,覆盖了整个南阳盆地。而所有这些河流都在襄阳市这个位置上汇入了汉水。 
也就是

楚国为了换回黔中郡,以保证大后方的安全,放弃了整个汉水中游地区。而在秦国已经占据了南阳盆地北部的析邑和宛邑的情况下,失去整个南阳盆地也就“指日可待”了。明知道这种交换实际上只是在“饮鸩止渴”,楚国为什么不放手一博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国际社会政治的综合考量。当时除了秦楚,还有另外五个处于同一级别的诸侯国。从楚国的角度看,如果与秦国死拼到底,两败俱伤的话,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将地缘平衡线压回至武关一线,那几个坐山观虎斗的国家也会是最终获益者。 
更为致命的是,在秦国的连横政策下,他们很可能还会从背后捅自己一刀

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由陇西高原出发,沿西汉水、嘉陵江通道进入四川盆地。然后再征招了巴、蜀本地兵员10万,浩浩荡荡的沿长江向楚国进发,这一天秦国等待了36年了。大军很快攻取了楚国在川东的边邑——涪陵。 
随后秦军并没有继续顺长江攻击那段艰险无比的“长江三峡”。而是转而选择了一条看似南辕北辙的攻击路线——乌江。计划了30多年的攻楚行动之所以会作出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秦军没有把握一战攻破楚军的三峡防线,也就是楚国所设置的“巫郡”。顺江而下一旦失败,退回来非常困难。三国时期刘备就是这样损失了5万大

公元前280年,楚国夺得巴蜀已经有36年了,此时秦国已在南阳盆地北部也站稳了脚跟。而刚刚结束的五国伐齐,齐国被挤压到东部沿海做最后的抵抗。此时秦国又把目光转向了现在最大的对手:楚国。 
此时秦国有3条路线可以攻击楚国,即丹江、汉水、长江。如果按照传统的攻击路线,在南阳盆地站住脚跟的秦国,应该向南,由大洪山两侧的“汉江通道”和“随枣走廊”攻击楚国所据守的江汉平原。但问题是,这条防线并没有那么容易突破。它的防御面较窄,有利于楚人的防守。这一点,在之后的历史中,无数次被验证了。 
还有就是如果秦人试图南进的话,上

夜郎国是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武帝时代存在于贵州高原上的一个“国家”,准确说,它其实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的盟主。夜郎国的主体民族占据了贵州高原地缘条件最好的那一片(今贵阳安顺一带),相比周边部落有着更强的实力。 
同时其所在的位置还能够控制贵州高原沟通其他地理单元的交通线。安顺这块高原核心区,属于乌江上游水系。这也就意味着,夜郎国人可以通过乌江航线,与四川盆地乃至其他长江流域的地区相沟通。 
从安顺向南不远,还有条重要的河流——北盘江(2000多年前,它叫作“牂牁江”),他沿着乌蒙山东麓的山地从北向南流,最终进入珠

公元前279年,诸侯国之间厮杀惨烈。大家都在围绕中原进行生死存亡的搏斗。就楚国而言,北线西线东线一直是他们重点关注的方向。 
但这一年,楚顷襄王却派将领庄蹻率军通过黔中郡向西南进攻,试图穿越武陵山区,去控制云贵高原。此时楚国为何要耗费精力去开发这种没有太大地缘潜力的边缘地区呢? 
原因来自于秦国的压力,此时秦国已经向南占据了汉中、四川两大盆地,对楚国形成了绝对的地缘优势。楚人无论从丹江、汉江还是长江通道,攻击秦国,都只能形成单线进攻的态势,形不成两路包夹。由于楚国的地理劣势,即使是秦楚实力相当,秦国胜算也会

楚国黔中郡所覆盖的区域横跨了今渝、鄂、黔、湘四省(市)的土地,北边到清江流域(不是长江),西边到乌江,南边到雪峰山,东边到武陵山区边缘。从面积上来看,甚至超出了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面积。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地质原型,都是在武陵山区这里。但在这片复杂的山地之中,可供耕种的土地却是十分稀少的。生活在这里的都是那些边缘民族。楚国以及后来统一之后的中央政权,往往是以间接控制为主。这种情况,甚至直到上个世纪前半叶仍然没有太大改变。以至于在非常多的影视剧中,这里还有大量的剿匪故事。 
巴人强大的时候,通过盐的经济诱惑控制武陵山区部落。巴人被楚过击溃后,楚国顺势成为了这些蛮夷部落新的宗主,但不会过于干涉他们的内务,楚人只需要控制重要的战略据点即可。 
楚国设置黔中郡的初衷是解除山地中这些蛮夷部落对洞庭湖平原的骚扰,秦占巴蜀之后,黔中郡的价值又被提升了,用以缓冲秦国自四川盆地对南楚(洞庭湖平原)的攻击。

楚国吞并越国,一时春风得意。楚国向东扩增了领土,这对秦国构成的是间接威胁。但对于围绕中原扩张利益的魏、韩、齐三国所构成的威胁则要直接的多。为了不让楚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消化新得到的吴越。三国反应很快,公元前301年,三国联军攻入方城夏道后向南,双方在宛邑(南阳市)东南方向的“垂沙”展开了决战(唐河县西南)。垂沙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失败而告终。 
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秦国随后在公元前300年、298年从丹阳通道对楚国展开了两次攻击。楚国内部又爆发了“农民起义”,从内部捅了楚国一刀,楚国暂时性的陷入了内部分裂的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