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豆包Ai模型输出结果,由三个要素决定:(要让AI好用,要做好这三条)大模型本身(最重要的要素):是整个过程的放大器,是模型输出效果的第一重要要素。决定了如何解读和处理输入的文字任务理解:对具体场景的准确把握比如翻译文言文时,要确定是搞笑风格、陕北原生风格还是儿歌风格这种理解对应到表达理论中的"本意"提示词技巧:虽然大家最关注,但实际上是最次要的,因为这是我们能够控制和调整的部分。——————不能写出牛叉子提示词,要有两个能力:关键要素只有两个:结构化,压缩要做好这两点不容易,结构化意味着你要有理工科的逻辑结构思维,能够迅速地把一个任务或一个想法,拆解成函数步骤。而压缩,需要你具备文科对语言的提炼和把控,较高的文学素养,洞察能力和理解感受能力。因此,文科生也是有机会成为提示词师,甚至可以说是大有机会。——————————实际上,在刚刚出现这个概念时并没有“Prompt”这样的称呼,在早期的论文中其往往会被称为“输入形式(format)”或“输入模版(template)”,但随着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GPT-3之后,Prompt的叫法才被逐步确定,大家认同“提示”的概念与其作用更加贴切,尤其是在大语言模型的语境下尤为合适,因此逐渐成为了公认的称呼。那Prompt到底在提示什么呢?模型能力的应用越来越向“预训练”的部分倾斜,绝大多数能力应当是在“预训练”阶段就构成的,而非通过进一步的训练构建。而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Prompt则像一把解锁模型能力的钥匙,让这些“预训练”阶段构成的能力唯我所用。因此,Prompt就是在提示模型回忆起自己在预训练时学习到的能力。我们可以把“知识”和“能力”进行更进一步的分解,我们更多的是希望使用大模型的能力(理解,总结,生成,推理,e.t.c.),而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