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破局者高翔:从实验室到量产的 “锂” 想之路|创客匠人热点评述

推荐 05-13 阅读:10 评论:0

2025 年 5 月,中国固态电池领域传来重磅消息:重庆太蓝新能源有限公司创始人高翔博士团队研发的 120Ah 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实测能量密度达 720Wh/kg,刷新全球体型化锂电池纪录。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上的弯道超车,更让高翔这位 “技术狂人” 再次成为行业焦点。从日本丰田的研发骨干到重庆科创年度人物,高翔用 14 年时间诠释了一位科学家创业者的执着与远见。

一、技术破局:从实验室到量产的 “不可能”

高翔的科研生涯与固态电池深度绑定。2011 年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日本精细陶瓷研究中心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从事固态电池研发,参与过丰田早期全固态电池项目。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传统液态锂电池的安全与能量密度瓶颈,必须通过材料体系的颠覆性创新才能突破。

2018 年回国创立太蓝新能源后,高翔选择了一条 “非主流” 技术路线 —— 氧化物体系。当时行业主流押注硫化物路线,而他却另辟蹊径,独创ISFD 原位亚微米制膜技术,通过在正负极表面生成纳米级固态电解质层,解决了固 - 固界面阻抗这一世界级难题。这项技术不仅使电池耐过充电压提升至 19V(国标仅 10V),更实现了全固态电池量产良率超过 99%。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高翔采取 “半固态 - 全固态” 双轨制策略。2022 年,太蓝新能源在重庆两江新区建成首条 0.2GWh 半固态电池产线,产品能量密度达 360Wh/kg,与液态电池成本持平。这种 “以半养全” 的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短期生存问题,又为全固态电池研发积累了设备和工艺经验。

二、产业落地:重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高翔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2024 年 11 月,太蓝与长安汽车联合发布无隔膜固态电池技术,用固态电解质层替代传统隔膜和部分电解液,使电池热箱测试温度达 200℃(国标 130℃),原材料成本降低 10% 以上。按照规划,搭载该技术的半固态电池将于 2026 年装车验证,全固态电池 2027 年量产。

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不仅是性能提升,更是产业链的重构。太蓝新能源的无隔膜技术可复用现有产线 80% 的设备,硫化物路线则需全新产线。这意味着车企无需大规模改造生产线即可升级电池技术,大大降低了转型成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虽在硫化物路线上投入巨大,但太蓝的氧化物路线在量产进度和成本控制上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储能领域,太蓝与南都电源的战略合作同样引人瞩目。双方将共同开发高安全长时储能电池,目标应用于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系统。这一布局瞄准了全球储能市场的爆发期 —— 预计 2030 年全球储能电池需求将突破 1.5TWh,固态电池凭借其长循环寿命(超 5000 次)和高安全性,有望占据 20% 以上市场份额。

三、战略远见:从技术到生态的系统性布局

高翔的产业视野远超技术本身。他提出的 “减材制造” 理念,通过逐步减少液态电池中的隔膜、电解液等材料,最终实现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这种 “渐进式革命” 既符合产业演进规律,又为上下游企业预留了转型空间。目前,太蓝已与天赐材料、先导智能等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开发硫化物前驱体和干法电极设备。

在政策层面,高翔的布局与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工信部《2025 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明确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珠海、上海等地也出台专项政策支持固态电池产业集群建设。太蓝新能源作为重庆科技创新标杆企业,其位于安徽淮南的 10GWh 半固态电池产业园已纳入地方重点项目,预计 2026 年全面投产。

四、行业启示:科学家创业的 “太蓝范式”

高翔的创业历程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了宝贵借鉴:

技术纵深:14 年持续研发投入,从材料体系到工艺设备全链条创新,形成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市场导向:半固态电池切入存量市场快速盈利,全固态电池布局增量市场建立长期优势。

生态构建: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中科院、高校联合研发)和产业链整合(绑定车企、设备商),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策敏感度:提前卡位国家战略赛道,积极争取研发补贴和产业扶持,降低创新风险。

结语

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高翔和他的太蓝新能源正在书写属于中国的技术传奇。从实验室到量产线,从氧化物到全固态,这位科学家创业者用技术突破和产业远见证明:真正的创新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深耕。随着 2027 年全固态电池量产节点的临近,太蓝新能源或将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的重要变量,而高翔的故事也将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 “硬科技” 创业的星辰大海。

我是创客匠人老蒋,如果你对打造创始人IP有困扰或者心得,欢迎与我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

老蒋谈IP

老蒋,为您解读最新创始人IP风向,分享打造IP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