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基辛格,重塑世界秩序的人

国际 12-02 阅读:0 评论:0

译者前序: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于2023年11月29日去世,享年100岁。

基辛格的名字永远和中美关系联系在一起。他生前曾先后超过100次到访中国,与中国五代领导人都保持了紧密的关系,他是中美关系从接触、建交,到发展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中国人民大都对基辛格博士抱有好感。

作为美国前高官、资深政治家和外交家,基辛格对美国政治与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他对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变局的判断和处理,特别是对大国间复杂关系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法,都为避免大国冲突、重塑战后世界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舆论对任何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基辛格也不例外,这非常自然。在我已看到的美国主要媒体发表的有关基辛格的评论文章中,《政客》发表的这篇题为《帮助重塑世界的外交官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文章,我认为是最平衡和实际的文章。仔细读懂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基辛格真实的一面。

除极个别段落省略不译外,文章保留了完整性。仅供参考:

文章截图

亨利·基辛格去世了,他是一位无情的现实政治艺术实践者,对全球事件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因结束了一场持续不断的战争而很早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基辛格是一位狡猾、博学的战略家,他的变革性外交努力帮助重塑了世界。基辛格享年100岁。

他的咨询公司于周三宣布了他的死讯。没有给出原因。

这位前国务卿将与理查德·M·尼克松总统永远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因为他们在三个领域所做的努力:让美国摆脱越南战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及缓解与苏联的紧张关系。此后的几十年里,基辛格与尼克松和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的合作,使他在外交政策方面成为共和党的元老级政治家。

在乔治·C·赫林的《美国最漫长的战争》书中,对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描述是这样的,“美国中产阶级的职业政治家与德国出生的哈佛大学教授”,“他们的背景差异再大不过了,但他们都热爱权力,渴望以一种能够在历史上确立自己地位的方式塑造一个流动的世界。他们是孤独的人,也是自己职业中的局外人,也许天生就彼此吸引”(“The Middle American professional politician and the German-born Harvard professor,” wrote George C. Herring in “America’s Longest War” of Nixon and Kissinger, “could hardly have been more different in background, but they shared a love of power and a burning ambition to mold a fluid world in a way that would establish their place in history. Loners and outsiders in their own professions, they were perhaps naturally drawn to each other.”)。

1973年,因基辛格敲定了一项结束越南战争的协议,他与北越黎德寿(1911年10月14日—1990年10月13日,越南共产党前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70年2月开始在巴黎与基辛格秘密会谈,后任巴黎和谈越方首席代表春水的顾问。1973年,他拒绝了诺贝尔和平奖,因为诺贝尔评奖机构要求他与基辛格分享该奖。此二人于该年签署了一份停火协议,但战火在越南仍持续了两年才停止—译者注)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委员会表示,该协议于1973年1月27日签署,“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欢乐和和平的希望”。然而,黎拒绝领奖,指和平尚未成为现实,战争迅速再次爆发,美国并未减少军队。

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尼克松对中国的“开放”,基辛格帮助建立了和中国共产党政府的关系。两人还将重点放在“缓和”上,以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这些事态发展是在尼克松和基辛格相互操弄这两个共产主义超级大国时发生的,而这一策略也有助于将美国从越南的泥潭中解救出来(More significant in the long term was Nixon’s “opening” of China; Kissinger helped establish relations with communist government there. The duo also focused on “detente,” an effort to improve relations with the Soviet Union. These developments came about as Nixon and Kissinger played the two Communist superpowers off each other, a tactic that also helped extricate America from the quagmire in Vietnam)。

基辛格曾写道:“我们的目标是清除我们外交政策中的所有多愁善感”(“Our objective,” Kissinger once wrote, “was to purge our foreign policy of all sentimentality.”)。

尼克松和基辛格几乎从冷战的角度看待所有的国际问题,因此,例如,他们为结束1973年中东的“赎罪日”战争(Yom Kippur War,指在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以色列与叙利亚、埃及爆发的战争,又称第四次以阿战争。战争最后以以色列获胜告终—译者注)所做的努力,变成了一场涉及苏联的高难度扑克游戏。1971年的印巴战争引发了对超级大国关系的类似考量。

南美洲和非洲的政治发展——通常是大多数美国人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也吸引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每一次危机都被评估,每一次胜利都被利用,而致命武力往往是等式的一部分。

斯坦雷·卡尔诺(Stanley Karnow)在《越南:历史》(“Vietnam: A History”)一书中写道:“基辛格是人类复杂性的化身,他的特点从才华和智慧到敏感、忧郁、粗暴和野蛮。当他适应了尼克松的、有着神秘和令人讨厌的阴谋宫廷,他就能够得到狡猾的天赋”(“Kissinger personified human complexity — his characteristics ranging from brilliance and wit to sensitivity, melancholy, abrasiveness and savagery,” Stanley Karnow wrote in “Vietnam: A History.” “As he adapted to Nixon’s court, with its arcane and unsavory intrigues, he was able to acquire a talent for duplicity.”)。

基辛格基本上没有受到推翻尼克松的水门事件丑闻的影响,在政府任期的最后几天,他继续发挥影响力。在1973年4月的一盘白宫录音带中,有人听到他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你拯救了这个国家”,“当没有人知道水门事件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历史书就会证明这一点”。

尼克松于1974年8月辞职,但基辛格仍然留任。1977年初,福特在授予他总统自由勋章时说:“就这个美国人而言,他是我们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他的卓越成就在美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He is, so far as this American is concerned,” said Ford in awarding him a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in early 1977, “the greatest Secretary of State in the history of our Republic. His superb record of achievement is unsurpassed in the annals of American history.”)。

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1923年5月27日出生于德国一个正统犹太家庭。1938年,为了躲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他逃到了纽约,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后来成为了美国公民和美国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德国的了解使他在军队中担任反间谍官员,与成为他的导师的难民同伴弗里茨·克雷默(Fritz Kraemer)合作。战后,基辛格在占领德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辛格后来进入哈佛大学任教,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Nuclear Weapons and Foreign Policy”)一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还曾担任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约翰·F·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总统的顾问,也是约翰逊早期推动北越谈判的一部分。1968年,他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纳尔逊·洛克菲勒提供建议,但洛克菲勒被尼克松击败,基辛格最初对尼克松并不太尊重。

卡尔诺写道:“提名尼克松让他感到沮丧”,“他担心,这个国家即将被一个反共狂热分子接管。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周里,野心促使他重新考虑。他开始讨好尼克松阵营”。11月大选几周后,尼克松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顾问。

基辛格和尼克松的首席军事助手亚历山大·黑格将军(Gen. Alexander Haig)负责尼克松的外交政策权力中心,使尼克松能够经常绕过国务卿威廉·罗杰斯(William Rogers)和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Melvin Laird)以及为他们工作的职业专业人士。外交上的礼节只有在符合基辛格的目的时才会得到遵守。

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在《尼克松与毛:改变世界的一周》一书中写道:“在尼克松向苏联驻美大使阿纳托利·多比宁明确表示,他应该与基辛格合作后,两人就常常在基辛格的办公室会面,没有其他人在场”,「多比宁是从服务入口进出白宫的。一部私人电话及时把基辛格的办公室与苏联大使馆直接联系起来”(“After Nixon made it clear to Anatoly Dobyrnin, the Soviet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that he should work through Kissinger, the two men met regularly in Kissinger’s office without anyone else being present,” wrote Margaret MacMillan in “Nixon and Mao: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Dobyrnin entered and left the White House by the service entrance. In time, a private telephone linked Kissinger’s office directly to the Soviet embassy.”)。

在把罗杰斯排除在外之后,基辛格最终取代了他。1973年9月,基辛格没有离任国家安全顾问的职责,成为国务卿。作家雷·洛克在《黑格政变》(Ray Locker)一书中写道,当基辛格以压倒性多数被确认担任這一职位时,“大多数参议员都认为,基辛格是尼克松政府动荡海洋中的稳定之岛”(“most senators saw Kissinger as the island of stability in the roiling sea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尼克松不信任东岸建制派(尤其是犹太信仰的常春藤盟校),但他为基辛格破例,基辛格会容忍尼克松对哈佛等地“软弱的混蛋”和“喝马提尼的人群”而咆哮。这两人虽不是朋友,但他们是伙伴。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的分歧让伙伴关系发挥了作用”(Nixon distrusted the Eastern establishment (particularly Ivy Leaguers of the Jewish faith), but he made an exception for Kissinger, who would tolerate Nixon’s rants about the “flabby soft bastards” and “sipping martini crowd” of places like Kissinger’s Harvard. The two men weren’t friends, but they were partners. “Our differences made the partnership work,” Nixon wrote in his memoirs)。

尼克松与基辛格

约翰·A·法雷尔在《理查德·尼克松:生活》一书中写道:“尼克松和基辛格认为自己是有原则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模式下的“梦幻”理想主义者”(“Nixon and Kissinger viewed themselves as principled realists,” John A. Farrell wrote in “Richard Nixon: The Life,” as opposed to “dreamy” idealists in the mold of President Woodrow Wilson)。

尼克松與基辛格一起,把世界当作一个需要熟练下棋的精心制作的棋盘。一切都联系在一起。

赫林在对越南战争的研究中写道:“其结果是,有时外交政策在构思上大胆而富有想象力,有时粗鲁而即兴,有时执行上出色,有时拙劣;这是一项致力于‘和平一代’崇高目标的政策,但在使用军事力量时往往又冷酷无情”(“The result,” Herring wrote in his study of the Vietnam War, “was a foreign policy that was sometimes bold and imaginative in conception, sometimes crude and improvised, sometimes brilliant in execution, sometimes bungling; a policy dedicated to the noble goal of a ‘generation of peace,’ but frequently ruthless and cynical in the use of military power.”)。

1969年1月,当尼克松成为总统时,他继承了越南战争的残酷、无形的混乱局面。越南戰爭在美国引发的动荡,是尼克松超越副总统休伯特·汉弗莱而当选总統的主要原因之一。

“尼克松刚入主白宫”,卡尔诺写道,“基辛格就指示他的工作人员,游说华盛顿和西贡的美国官员对越南前景进行评估”。

在努力将美国从越南解救出来的过程中,尼克松和基辛格把巴黎的长期谈判,与旨在在谈判困难时期恐吓北越的策略结合在一起。其中包括进行大规模轰炸袭击(《纽约时报》的詹姆斯·雷斯顿称之为“暴怒的战争”),并暗示尼克松可能因不够理性而使用核武器,即所谓的“疯子理论”(In working to extricate the U.S. from Vietnam, Nixon and Kissinger combined extended negotiations in Paris with tactics designed to intimidate North Vietnam during difficult points in the talks. Those included conducting massive bombing raids (“War by tantrum,” as James Reston of the New York Times dubbed it) and hinting at the possibility that Nixon was irrational enough to use nuclear weapons, the so-called “madman theory.”)。

基辛格与黎德寿

这种残酷行为背后的目的是让美国军队在不遭受彻底失败或削弱国家超级大国地位的情况下回国,即“和平与荣誉同在”(“peace with honor”)。

基辛格有时在没有南越任何人在场的情况下与北越秘密谈判,这反映了他宿命论的、最终准确的看法,即美国的作战伙伴(指南越—译者注)支撑不了多長时间。有時,美国国务院也被排除在談判外。

基辛格曾一度告诉尼克松:“唯一的问题是防止72年的崩溃”。这是对南越的冷血计算,旨在确保尼克松的连任前景不会被北越的胜利而摧毁。 战争不可能赢,但也不能输,至少不能马上输。

战斗一直持续到1973年1月的《巴黎和平协定》。美国军队终于回家了,美国战俘也回家了,但战斗很快又恢复了。到1975年底,整个越南都被共产党统治,邻国老挝和柬埔寨也是如此(尼克松在基辛格的支持下,于1970年春天入侵了老挝和柬埔寨)(Fighting continued until the Paris Peace Accords of January 1973. America’s troops came home at long last, and so did U.S. prisoners of war, but combat soon resumed. By the end of 1975, all of Vietnam was ruled by communists, as were neighboring Laos and Cambodia (which Nixon had invaded in the spring of 1970, with Kissinger’s backing).

在中国的努力得到了更好的结果:尼克松1972年2月的突然访问是由一系列精心策划的举措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辛格1971年7月的秘密访问,这是自1949年毛泽东掌权以来美国政府官员的首次秘密访问。随后,基辛格在10月又进行了后续访问。

法雷尔写道,基辛格的第一次访问是“惊悚片中的东西”(“the stuff of thrillers”)。在巴基斯坦期间,基辛格装病前往机场,甚至在秘密飞往北京时留下了衣服。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在会见中国总理周恩来时说:“我们怀着开放的心态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人谈到了台湾、越南和韩国——亚洲的热点。两天后,基辛格向尼克松发出了一个事先安排好的、会见成功的信号——“尤里卡”这个词(the word “Eureka”)。

据麦克米伦说,基辛格在回国时对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说:“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彻底的成功。我做得很好”(According to MacMillan, Kissinger told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in Pakistan as he headed home: “I got everything I wanted. It was a total success on my part. I did a beautiful job.”)。

几个月后,基辛格和尼克松一起访问了中国,并会见了患病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那次访问中,基辛格煞费苦心地谈判达成了一份为未来(中美—译者注)关系定下基调的联合公报。几年后,基辛格写道:“对双方来说,必要性决定了和解的发生”(Years later, Kissinger wrote: “For both sides, necessity dictated that a rapprochement occur.”)。

毛泽东主席接见基辛格

当(中美)两国关系建立后,冷战时期的权力动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开始担心新的美中伙伴关系,导致尼克松-基辛格在与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政权,就军备控制和贸易方面的談判取得了突破。

基辛格在1983年的一次采访中说:“我们非常确信,一旦我们与北京接触,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外交就会解冻”,他补充道:“我们会抓住机会”(“We were quite convinced that once we were in contact with Beijing, the diplomacy between Washington and Moscow would become unfrozen,” Kissinger said in a 1983 interview, who added: “We w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在经历了长期的超级大国僵局之后,尼克松-基辛格的外交政策动摇了全球关系的动态。重塑世界需要有能力进行旷日持久的谈判和深入的地缘政治分析,并了解任何外交官知识的局限性,而这些都是基辛格的长处。

“超级大国”,基辛格后来写道,“经常表现得像两个全副武装的盲人在房间里摸索,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面临着来自对方的致命危险,他会觉得对方有着完美的视野。但双方都应该知道,经常的不确定性、妥协和不连贯是决策的本质”(“The superpowers,” he later wrote, “often behave like two heavily armed blind men feeling their way around a room, each believing himself in mortal peril from the other, whom he assumes to have perfect vision. Each side should know that frequently uncertainty, compromise, and incoherence are the essence of policymaking.”)。

1973年9月,在美国的帮助下,智利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被军方赶下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阿连德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基辛格的敦促下,尼克松担心这个例子可能会传染。阿连德最终死了,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将军(Gen. Augusto Pinochet)成立了一个血腥的政权。

在讨论这一局势时,基辛格最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需要袖手旁观,看着一个国家因为本国人民的不负责任而走向共产主义”(这句话有时以“愚蠢”代替“不负责任”,但对民主程序(指美国对智利民选总统—译者注)的蔑视仍然完好无损)(One of Kissinger’s most telling quotes came amid discussion over the situation: “I don’t see why we need to stand by and watch a country go communist due to the irresponsibility of its own people.” (That quote is sometimes rendered with stupidity in place of irresponsibility, but the scorn for democratic processes remains intact.))。

在那个时代,基辛格成了一個令人厌恶的名人,他的名字和形象以许多不同的方式被唤起。特别是,基辛格因主张使用轰炸袭击和其他致命战术作为外交手段而受到批评。

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1994年写道:“任何对平民的空袭,都是对亨利·基辛格这样的人的外交姿态,都是人的许多发明反而对人的不人道”。

基辛格的犹太属性是他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似乎经常成为美国与以色列复杂关系的因素。他是首位担任美国国务卿的犹太人。古德伯格(J.J.Goldberg)在1996年出版的《犹太人的力量》一书中写道:“现代没有一个犹太人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更大的权力”(“No Jew in modern times has yielded greater power on the world stage,” wrote J.J. Goldberg in “Jewish Power,” a 1996 book)。

但他在犹太社区中遭到了尖锐的批评。他帮助尼克松政府反对《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the Jackson-Vanik Amendment),导致这个旨在迫使苏联改善其受迫害犹太公民的待遇的修正案胎死腹中。

1973年赎罪日战争期间,埃及和叙利亚对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他复杂的平衡行为受到了密切关注。以色列军事英雄摩西·達揚(Moshe Dayan)抱怨说,基辛格用“以色列的安全换取了石油国家的好感”(Kissinger exchanged “the security of Israel for the good graces of the oil countries.”)。

基辛格与以色列女总理戈达·梅尔(1974年)

1976年福特在总统大选中败给了吉米·卡特后,基辛格开始了国际事务顾问和讲师的职业生涯。

罗纳德·里根总统随后任命他为中美洲国家两党委员会主席(the National Bipartisan Commission on Central America),而这是他任职的众多董事会和委员会之一,例如,当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想提高她过度炒作硅谷初创公司Theranos的可信度时,她请来了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曾经担任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译者注),以获得加倍的声望。

基辛格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职业生涯以他的三卷白宫回忆录而告终:《白宫岁月》、《动荡岁月》和《复兴岁月》。2011年的一本书《论中国》讨论了他在中国开放中的作用。

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紙媒上,他都可以提供深度的评论。基辛格对美国力量实际应用的态度从未发生过太大变化:他总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修辞,找到他认为美国在每一种新情况下需要做什么的更深层次的真相(He could also always be counted on to offer informed commentary, either on TV or in print. Kissinger’s approach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American power never changed very much; he always attempted to cut through conventional rhetoric to find what he perceived as deeper truths about what the United States needed to do in each new situation)。

“权力平衡的管理”,他在《白宫岁月》中写道,“是一项永久性的事业,而不是一项有可预见结局的努力”。在同一本书中(以及此后的许多书中),他又说:“历史没有休歇的地方,也没有稳定期”(“The management of a balance of power,” he wrote in “White House Years,” “is a permanent undertaking, not an exertion that has a foreseeable end.” In that same book (and often thereafter), he said: “History knows no resting places and no plateaus.”)。

多年来,在全球事务上,他经常会受邀给那些潜在的候选人以权威的见解。2015年2月,迈克尔·克劳利(Michael Crowley ,美国著名记者,现为《纽约时报》外交政策记者,曾在《政客》等主流媒体担任白宫、国务院及国际新闻采访工作—译者注)说过,许多总统候选人仍然认为有必要拜访基辛格。

一位专家说:“竞选总统的候选人都喜欢被认为与基辛格交谈过,或者被描述为与基辛格进行过交谈,因为他们认为,这传达了一个信息,即他们自己对外交政策是认真的”。

基辛格仍然是一个非传统的思想家。在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法里德·扎卡里亚(Fareed Zakaria)讨论2022年出版的《领导力:世界战略中的六项研究》一书时,基辛格对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对乌克兰发动战争的目标,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你可以用两种方式中的一种来解释它”,他谈到普京时说。“人们普遍认为——我知道几乎无一例外——他想重建帝国”(“You can interpret it in one of two ways,” he said of Putin. “The way it is generally interpreted — I know almost no exception — is that he wanted to reconstruct the empire.”)。

“但你也可以将其解释为对俄罗斯日益增长的相对软弱的认识,即国内局势发展不太快,而西方正在通过乌克兰逼近……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是最后一次以行动表明,俄罗斯所能容忍的是有限的”( . ... I interpret it to myself as much as a last act to show that there were limits to what Russia could tolerate.”)。

—————————

文章的原标题是《Henry Kissinger, diplomat who helped to reshape the world, dies at 100》(帮助重塑世界的外交官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岁)。作者:戴維·科恩(By DAVID COHE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