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侦-7太强,日本打算用激光武器对付它?仅用一招便可化解!
中国无侦-7实力超强,日本激光武器“围堵”恐成泡影
近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某一款无人机可谓是印象深刻,它就是无侦-7。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的稳步提升,中国在“第一岛链”周边的军事活动愈发频繁,包含众多对周边军事基地的侦察行动。在这一背景下,无侦-7频繁现身,日本自然有机会经常捕捉到它的身影。
在应对无侦-7的问题上,日本没少绞尽脑汁,甚至曾考虑使用激光武器来对其进行打击。然而,现实情况是,即便日本有此想法,可无侦-7凭借独特的性能优势,只需轻松一招,就能让日本的这一计划付诸东流,而这招便是拉高飞行高度。
当前,用激光武器打击无人机并非易事,还存在两大技术难题。一是功率较低,二是“射程短”。就功率而言,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难以制造出能够摧毁大体量无人机的激光武器。现有的激光武器,在面对体积小、结构简单的无人机时,或许能够通过烧穿其外壳实现毁伤效果。但无侦-7在无人机的大家族中,体量颇为巨大,其坚固的外壳和复杂结构,使得普通激光武器很难对其造成有效毁伤。
另一大难点则是射程问题。对此,“局座”张召忠曾有一句经典表述——“雾霾防激光”。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侃,背后是有科学原理的。激光作为一种光,具有散射、衍射等特性。当空气中存在水蒸气、灰尘等颗粒时,这些颗粒会吸收激光的能量,导致激光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大幅衰减。因此,激光武器的作战半径相对较短。一般情况下,大型激光武器的作战半径仅5 - 10公里(即5000米到1万米)左右,小型激光武器的作战半径更是仅在2公里以内。而且,如果遇到雾霾天气或者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情况,激光武器的毁伤半径还会进一步下降。
反观无侦-7,它的飞行高度可达2万米,这个高度远远超出了普通激光武器的有效毁伤半径。所以,当无侦-7在执行侦察任务时,如果遭遇激光武器的威胁,它只需提高飞行高度,就能轻松摆脱激光武器的攻击。更何况,当前日本尚未拥有性能出色的激光武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唯一拥有“实战战绩”的激光武器,大概率是中国的“寂静狩猎者”车载激光防空系统。该系统专门用于打击低空飞行的小型无人机,在沙特等空气干燥、悬浮颗粒少的地区,取得了显著的实战成果。而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日本,激光武器的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想要用激光武器对付无侦-7这种高空无人机,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激光武器,传统的防空导弹和战机拦截对于无侦-7来说,同样是难以对付的。传统的防空导弹在追踪飞行器时,是依靠表面控制舵面的左右偏转,来控制空气流动方向,从而改变导弹的飞行轨迹。然而,在2万米的高空,空气密度极低,这使得防空导弹难以获得足够的空气来发挥作用,导致其机动性大幅下降。所以,在如此高的高度下,一般的防空导弹很难拦截无侦-7。而且,在中国和日本未开战的情况下,日本无法贸然使用防空导弹攻击无侦-7,通常的做法是派遣F - 15战机对无侦-7进行伴飞和驱离。但这一做法也有弊端,F - 15战机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卖给日本的,至今已服役约40年,远超正常20年的退役年限。每使用一次,其使用寿命就会减少,这对于本就面临战机老化问题的日本航空自卫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导致近几年,日本遇到无侦 - 7时,常常不再积极拦截。
在当前的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两款“战略无人侦察机”的代表就是中国的无侦 - 7和美国的全球鹰。这两款机型各有优劣。美国全球鹰有着航程巨大的优势,最大航程能达到2.6万公里,单架侦察覆盖区域大,载荷也较大,这满足了美国“全球侦察”的需求。而中国的无侦 - 7则在成本、精度和数据链方面表现突出。无侦 - 7的成本较低廉,外界猜测其单价在2000万美元以下,相比之下,全球鹰的单价高达1.2亿美元。这使得中国可以在必要时大量建造无侦 - 7,在战时可快速投放,实现目标侦察。此外,无侦 - 7还搭载了分布式光电对抗系统,具有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能在高烈度、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而2019年的时候,美国全球鹰就曾被伊朗电子战系统干扰并击落,这也凸显了它在这方面的不足,如今全球鹰也逐渐暴露出缺陷,开始退役,美国也在进一步提升MQ - 4C侦察无人机的服役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