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上涨了?最近的中介都亢奋了?
最近朋友圈里“地王”二字刷屏了——北京海淀楼面价破10万、上海黄浦地块冲上16万、杭州钱江新城拍出7.7万、成都锦江地块突破4万……
这一串数字让人恍惚回到2016年那场地王潮,有人高喊“房价要大涨”,甚至搬出“历史规律”来佐证。
但冷静下来想想,现在的楼市真能复制当年的疯狂吗?

这一轮地王潮看似凶猛,实则藏着地方政府的“精打细算”。
以深圳为例,2024年全市仅出让6宗涉宅用地,而2020-2022年每年至少30宗,缩水幅度超过80%。
其他城市也类似:杭州拿出的是压箱底的“绝版地块”,比如容积率仅2.5、无限价、无配建的“杭州版汤臣一品”;上海黄浦地块更是近十年内环内唯一的纯宅地供应。
这些地块的共同点是什么?“小而精”——地段稀缺、限制少、利润空间大,房企抢破头也不奇怪。
但和2016年相比,开发商的心态早已天差地别。
当年地王频出时,房企敢用“面粉贵过面包”的逻辑赌预期,比如北京丰台地王楼面价7.5万,而周边二手房才6万,开发商坚信“未来房价必涨”。
而如今呢?杭州钱江新城地王楼面价7.7万,但隔壁的二手豪宅挂牌价普遍10万+,面粉价仍低于面包价。
房企不再盲目押注“涨价预期”,而是瞄准“产品溢价”——用更低密度、更大户型、更高得房率来支撑售价。

地王对市场的刺激作用,关键看两点:一是地价是否倒逼房价,二是成交结构是否支撑涨价。
先看地价逻辑。
2016年地王潮中,地价飙升直接引发二手房业主“坐地起价”,比如北京亦庄某地块拍出3万楼面价后,周边房东一夜之间把挂牌价从2.8万调至3.5万。
但如今的市场却冷静得多:上海新天地16万地王诞生后,周边翠湖天地二手房挂牌价仍稳定在20万-25万,业主甚至调侃“开发商帮我抬轿子,但我懒得动”。
这背后是购房者的理性——愿意为品质买单,但绝不接受泡沫。
再看成交结构。
2024年,重点城市普遍进入“存量时代”。以杭州为例,新房年成交6.3万套,二手房却高达9.3万套;北京、上海等城市二手房占比均超过60%。
这意味着什么?地王对新房的影响有限,而二手房仍在以价换量。
比如北京朝阳某老破小学区房,年初挂牌价12万/㎡,如今已降至9.8万/㎡,但依然难成交。地王再热闹,也带不动整个大盘。

这一轮抢地主力是谁?央企国企。中海在北京一年砸下300亿拿地,包揽海淀、丰台等多宗地王;上海单价TOP3地块全由保利、华润等央企收入囊中。
他们的策略很明确:放弃三四线,死磕一线核心地块。
这种选择背后是市场分化——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但上海、杭州、成都等城市高端盘去化率却逆势上涨至80%以上。
房企看准了趋势:刚需盘卖不动,但富豪们永远缺好房子。
以北京中海·萬吉玖序为例,165㎡起步、12.5万/㎡的均价,开盘当天就被订完。一位购房者直言:“北京不缺有钱人,缺的是没有硬伤的好房子。”
不过,这种“豪宅逻辑”也有隐忧。
某央企投拓负责人透露:“现在拿地王就像走钢丝,利润率卡在5%-8%,稍有不慎就亏本。”更何况,居民负债率已从2016年的44%飙升至62%,普通人加不动杠杆,富豪的需求终归有限。

短期来看,核心城市的高端盘仍有上涨空间。
比如上海黄浦地王未来售价可能突破20万/㎡,但这是“产品升级”的结果,而非普涨信号。而普通住宅甚至刚需盘,依然要靠降价促销。
长期趋势则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居民收入能否回升,二是政策能否激活改善需求。
目前,一线城市放开限购、降首付、降利率等政策已释放部分购买力,但要想彻底扭转预期,还需经济基本面的配合。
总结一句话:
地王潮是楼市分化的缩影,闭眼买房的时代早已结束。如果你是改善客,可以盯着核心地块的好产品;但若想投资普宅,建议先看看自己的钱包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