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尿毒症比降肌酐更有效的,是管理好5点,对恢复肾功能好处多多
确诊肾病后,许多肾友都会密切关注自身肌酐的数值变化。肌酐升高,担心肾脏状况恶化;肌酐下降,则认为是肾脏好转的迹象。特别是在服用某些药物后,若肌酐未明显下降,部分肾友可能会认为药物无效,从而擅自停药,这反而可能加速肾病的进展。
要解开这一疑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肌酐的本质。
肌酐主要由肌肉中的磷酸肌酸转化而来,在肌肉质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体内肌酐的生成量是相对恒定的。肌酐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无法被重新吸收,被视为一种“代谢废物”。由于它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因此常被用作间接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
当肾脏功能受损,肌酐无法正常通过肾小球滤过排出时,血液中的肌酐水平便会升高。肾脏损伤越严重,肌酐水平越高。因此,肾友们对肌酐升高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也要注意,饮食(如肉类或高蛋白食物)、运动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生理性肌酐水平波动。
那么,服用药物后肌酐未下降,是否意味着药物无效呢?
并非如此!肌酐只是反映肾脏功能的客观指标之一,而非治疗目标!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肾脏功能,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肌酐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属于正常现象,肾友们无需过度焦虑。
相比于肌酐的下降,肾友们更应关注以下五项管理:
蛋白尿的控制
过多的蛋白质经肾脏排泄会加速肾脏功能恶化。因此,肾友们需要控制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强调优质低蛋白饮食(如瘦肉、鱼、鸡蛋、牛奶等)。同时,需遵医嘱服用降低蛋白尿的药物(如普利类、沙坦类药物),并定期复查。
血压的控制
许多肾友合并高血压,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一旦发现血压升高,需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努力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根据最新指南建议,慢性肾病合并高血压的成人患者,在可耐受的情况下,收缩压应尽量控制在120mmHg以下。
血脂的管理
血脂也是影响肾脏功能进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升高的血脂成分可对肾脏造成损伤,加速肾脏功能恶化。肾友们需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控制血脂,并定期复查。
高尿酸血症的防控
高尿酸不仅可促进慢性肾脏功能损伤,还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肾脏功能下降又会进一步加重高尿酸血症,形成恶性循环。肾友在正常饮食情况下,若尿酸仍高,需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等)的摄入,并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
营养状况的监测
部分肾友为了控制肌酐而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如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加重。营养不良本身也是肾脏疾病加重的不良因素。因此,肾友们需关注自身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确保营养摄入均衡。
总之,肌酐作为反映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肾友们需要关注,但不必因“未下降”而过分焦虑。相反,蛋白尿、血压、血脂、尿酸和营养状况的管理对肾友们来说更为重要。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保护肾脏功能,让受损的肾脏陪伴我们更长久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