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战争已打响,农业 “芯片” 保卫战刻不容缓!
种子,农业的“芯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农业的宏大版图中,种子,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芯片”。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起点,更是决定农作物产量、质量和抗逆性的核心要素。可以说,一粒小小的种子,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关乎着数亿人的温饱。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种子的驯化、改良息息相关。从最初的野生植物,到如今种类繁多、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每一次种子的变革,都带来了农业的飞跃。古埃及人对小麦种子的选育,让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古代对水稻种子的改良,使得南方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养活了大量人口。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种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巨头争霸:国际种业的“列强割据”在全球种业的舞台上,几大种业巨头犹如列强割据,掌控着市场的话语权。拜耳,作为全球最大、最多元化的种子公司,在收购孟山都后,实力更是如虎添翼。它在玉米、大豆、棉花、蔬菜和特种作物等领域都有很强的实力,还拥有领先的生物技术和数字农业平台。2023年,拜耳的作物科学销售额高达232.7亿欧元,研发投入18.96亿欧元,其著名品种AG43X8大豆,具有高产潜力、出苗率高、耐白霉病和猝死综合症等特点,采用的RoundupReady2Xtend®技术,可同时耐受麦草畏和草甘膦除草剂,深受农户喜爱。
科迪华,由陶氏和杜邦农业部门合并而成,是玉米和向日葵种子的市场领导者,在大豆、水稻、油菜籽和高粱等领域也颇具竞争力。它拥有强大的作物保护产品组合,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其推出的Pioneer®P1197AMXT™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潜力、优良的茎秆和根系以及对多种除草剂的耐受性,还具备Optimum®AcreMax®XTreme性状,能保护玉米免受地上和地下昆虫的侵害,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先正达,全球领先的作物保护公司,在种子市场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蔬菜、玉米、大豆、甜菜和谷物领域。2017年被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后,获得了更广阔的中国市场和资源。先正达专注于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其GoldenHarvest®G10A20-3120E-ZRefuge®玉米杂交种,具有高产潜力、优异的立地性和对多种除草剂的耐受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种业巨头凭借着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广泛的全球布局,在全球种业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通过不断的并购和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加强了对产业链的控制。以拜耳收购孟山都为例,这一并购案不仅使拜耳获得了孟山都的先进生物技术和丰富的种子资源,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种业市场的领先地位。据统计,2020年,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四大种业巨头掌握着全球农作物81%以上的转化体,销售规模前四名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合计(CR4)为51%,呈现出显著的寡头垄断特征。
中国种业的“战国突围”中国种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也在努力书写着自己的篇章。近年来,我国种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2年市场规模达到1313.55亿元,2023年约为1367.63亿元,预计2024年将超过1400亿元。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市场中,隆平高科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作为杂交水稻全球龙头,隆平高科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0%,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0%,并积极布局转基因玉米和生物育种领域。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杂交水稻全国推广面积前10大品种中,公司杂交水稻品种占七席,其中存量品种占四席,新品种占三席,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龙头地位。
然而,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中国种业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我国种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我国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际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达8400多家,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2023年中国种业CR5(前五企业市占率)约25%,与国际种业巨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且,在研发投入方面,我国种业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6%,远低于国际种业巨头的水平。这导致我国种业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
此外,国际种业巨头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在我国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在一些高端蔬菜种子领域,如西兰花、菠菜等,国外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较高。这些国外品种往往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等优势,对我国本土种业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看不见硝烟的战场技术封锁:筑起无形的“长城”
在种业技术的前沿阵地,国际种业巨头凭借着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专利壁垒,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将我国种业技术发展的道路重重封锁。在生物育种领域,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核心所在。然而,这些关键技术大多被国际种业巨头掌控。拜耳、科迪华等公司在转基因技术方面拥有大量专利,从基因的挖掘、转化到表达调控,每一个环节都设置了重重专利障碍。我国种业企业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往往面临着高昂的专利许可费用和侵权风险,这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
在基因编辑技术领域,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为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这项技术的核心专利同样被欧美企业垄断。我国科研人员在利用该技术进行作物品种改良时,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这使得我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且,国际种业巨头还通过控制技术研发的关键设备和试剂,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种业技术的发展。例如,一些高精度的基因测序仪和基因编辑工具,只有少数几家国际公司能够生产,且价格昂贵,我国种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获取这些设备和试剂时,往往受到诸多限制。
市场挤压:国产种子的“寒冬”
在市场的战场上,外资种业凭借着低价策略和品牌优势,对国产种子市场进行了无情的挤压,让国产种子陷入了“寒冬”。在一些蔬菜种子市场,外资企业常常以低价倾销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以西兰花种子为例,外资企业的种子价格有时甚至低于国产种子的生产成本。他们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先进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了成本,从而能够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种子。这种低价策略,使得国产西兰花种子企业难以与之竞争,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
除了低价策略,外资种业的品牌优势也十分明显。这些国际种业巨头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其品牌在农民心中往往代表着高品质和高产量。例如,先正达的蔬菜种子,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在市场上备受青睐。农民在选择种子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这些知名品牌的种子,这使得国产种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玉米种子市场,外资种业的市场挤压同样严重。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品种,凭借其高产、抗病等优势,迅速在我国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2010年,“先玉335”在中国的种植面积约有3000多万亩,加上相关品种,总面积估计接近6000万亩,约占玉米总面积的13%。而国产玉米种子企业,由于在品种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相对滞后,难以与外资种业竞争,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资源掠夺:种质资源的“暗战”
种质资源,作为种业发展的基础,是这场“种子战争”中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是世界上农作物种质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这些宝贵的资源却成为了国外种业公司觊觎的对象。一些国外机构通过各种手段,非法获取我国的种质资源。他们打着合作研究的旗号,深入我国的偏远地区,收集珍稀的农作物品种和野生近缘种。这些种质资源一旦被他们获取,就可能被用于培育新的品种,并申请专利,从而使我国失去对这些资源的控制权。
例如,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曾经被大量收集到国外。日本利用我国的野生大豆资源,培育出了高产、抗病的大豆品种,并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我国在大豆育种方面,由于种质资源的流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种质资源的流失还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影响生态平衡。
种质资源对种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培育新品种的基础,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育种选择。每一份独特的种质资源,都可能蕴含着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关键基因。例如,一些野生植物可能具有抗病虫害、耐旱、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将这些性状引入到农作物品种中,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产量。我国的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防止种质资源的进一步流失。
种子危机下的反思企业之痛:小而散的“散兵游勇”
在我国种业的战场上,众多种子企业犹如一盘散沙,规模小、竞争力弱,恰似“散兵游勇”,难以与国际种业巨头的“正规军”相抗衡。我国种子企业数量众多,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际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达8400多家,但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2023年中国种业CR5(前五企业市占率)约25%,与国际种业巨头的市场集中度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且,我国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6%,远低于国际种业巨头的水平。这导致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以蔬菜种子企业为例,许多小型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只能依赖购买品种经营权,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高端蔬菜种子市场,如西兰花、菠菜等,国外品种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产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国产蔬菜种子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政策之殇:扶持与监管的缺失
我国种业政策在扶持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成为了种业发展的“绊脚石”。在扶持力度方面,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种业发展的政策,但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在研发投入方面,我国种业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为6%,远低于国际种业巨头的水平。这导致我国种业企业在新品种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难以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抄袭、模仿他人的品种,严重损害了育种者的权益,打击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在市场监管方面,我国种业市场监管存在漏洞,假冒伪劣种子充斥市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突破困境,打赢翻身仗科研攻关:自主创新的“华山一条路”
科研攻关,无疑是种业突破困境、实现自主创新的“华山一条路”。加大科研投入,是种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国应持续加大对种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种业科研。政府应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重点支持种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种质资源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种业科研的水平和效率,为种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培养科研人才,是种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种业科研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我国应加强种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种业相关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既懂科研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设立种业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在种业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种业科研事业。
突破核心技术,是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生物育种领域,我国应加大对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和信息平台,深入挖掘种质资源的潜力,为新品种培育提供丰富的素材。
企业崛起:打造种业“航母战斗群”
种子企业的崛起,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力量。整合资源,是种子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种子企业应加强资源整合,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扩大企业规模。隆平高科通过并购多家种业企业,整合了种质资源、技术人才和市场渠道,实现了快速发展。2023年,隆平高科营业收入达42.33亿元,同比增长13.71%;归母净利润达4.74亿元,同比增长324.27%。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市场拓展等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加强合作,是种子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种子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攻克种业关键技术难题。先正达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多项种业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品种,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升竞争力,是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根本。种子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市场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荃银高科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在水稻种子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政策护航:为种业发展“保驾护航”完善种业政策,是种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种业政策体系,加大对种业的扶持力度。制定种业发展规划,明确种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投入,设立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种业科研、种质资源保护、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等。加强税收优惠,对种业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发种业创新活力的关键。我国应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建立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审查和监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加大扶持力度,是推动种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应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对种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在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业发展条件。加大对种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种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