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求你别再“借命”拍剧了
文案|一纸枕书
编辑|酒酱紫
悬疑剧是这些年最容易出爆款的题材之一。
而秦昊也继《漫长的季节》、《三大队》之后,又带给观众一部新悬疑题材网剧——
《借命而生》。
只是没想到观众对这部剧明显高估了。
倒不是说它有烂得多么难以看下去,只不过达不到预期的出彩程度,豆瓣7.1分的评分,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尤其是对比真正的封神悬疑剧,差距立马就出来了。
不过,没有人质疑秦昊的演技,也不否认题材的发挥空间。
要怪,就只能怪陆川能力不行,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阵容。
本以为这是他继《749局》后的逆袭之作,现在才发现陆川早已江郎才尽。
01 缺点大于优点,《借命而生》难成爆款其实电影导演转战电视剧领域,还是有着一定优势,因为他们明白如何拍出“质感”,又或者说是如何让观众直观地发现这种“质感”。
比如为画面设计成符合年代的色调,借以灯光、场景和配乐营造的氛围,再利用镜头的调度达到一种“你看我多会拍,技术就是权威”的目的。
然而陆川忽略了电影与电视剧的不同。
在电影有限的时间中,质感是抓人眼球的第一要素,即便是叙事差点意思,也能用技巧掩盖缺点。
但电视剧恰恰相反,质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真正的主菜还得是故事本身。
因此,案件没有推理感,全靠犯罪分子自爆,以及还没讲多少主要内容,就去拍男女主的感情线,这些问题依旧暴露出内容的不足。
不仅如此,悬疑题材需要的是逻辑性。
可徐文国并不是开枪的人,他根本不用冒险逃狱放大自己的罪行,光是这一点就让角色的行为动机站不住脚了。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剧本经不住推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徐文国忍辱负重20多年,回来手刃仇人都不做计划,包括他回到地下舞厅自杀,也过于蒙太奇了,完全失去了现实性的呈现。
整体来看,《借命而生》的缺点大于优点,不能否认陆川是有一定创作能力的,只是手法忙着炫技,剧本不够扎实,还是难以让作品达到爆款的标准。
而且有时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当下的国产悬疑剧既然是流量密码,自然也有许多作品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年真正出圈的好剧却屈指可数,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创作者的初心变了,在利益至上的娱乐圈,故事表达似乎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追逐商业性反倒是成为导演与编剧们的目标。
所以大部分剧作都喜欢利用悬疑氛围和大尺度案件在前几集先将观众留住,至于后面的内容就不管了。
比如张译主演的《他是谁》,编剧到后期直接换人摆烂了,还有孙俪主演的《乌云之上》,也更多强调表层的东西,难以直达题材的精髓。
不仅如此,像《借命而生》这样的剧作,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徐文国两兄弟的案件是底层人学习科技,又因时代局限性而误入歧途最好的例子。
还有男主杜湘东,代表着经济改革时期不敢迎接改变,在守旧与创新中苦苦挣扎的个体,只要拍得够深入,是很容易引起大众共鸣的。
然而陆川却只看中了题材背后的商业属性,根本没有深挖内核,这就是该剧与《漫长的季节》这种神作的最大区别。
80后导演辛爽,是一个极具态度的创作者,他表示:“完全的尊重与较真,表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理念,不会被任何东西所裹挟,不会被钱砸,对得起观众,不糊弄观众,这是我做导演的唯一标准。”
因此,在他的电影里每一个鲜活的小人物,都不是被故事裹挟的工具人,对故事的表达更有着高标准的要求,剧本都是经历时间打磨后的产物,而这份态度也是陆川恰恰缺少的东西。
03 陆川:“杜湘东式”的时代囚徒陆川有没有能力当导演?我想还是有的,又或者说,至少曾经的他,有这个能力。
刚入行的时候,陆川也是导演圈的新人,处女作电影《寻枪》以大胆前卫的风格颇受好评。后来的《可可西里》更是他的巅峰之作,独特的影响风格彰显出了他创作的个人追求。
那个时代的陆川,无疑是意气风发的新生代导演,有着潜力与态度。
然而时代是变化的,陆川却因为自负不愿意向前走,在《九层妖塔》得到4.4分的口碑评分后,仍然没有吸取教训,变得自以为是,不愿意倾听观众们的建议,甚至对同行的优秀作品不屑一顾。
比如他的账号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条评论:开心麻花的低质强碱性搞笑片雄霸中国电影市场,是文化的悲哀。
尽管事后他甩锅有人盗号,但平台的声明就像是一记耳光打在了他的脸上。
有没有觉得陆川的言行很熟悉?
在《借命而生》中女主劝说去杜湘东去私企工作,可他却非常抗拒这样的改变,并且对此十分不屑。
本质上,陆川与杜湘东都是时代的囚徒,困在自己的世界中,走不出来,也不愿意走出来。
然而这样的人,也将是时代抛弃的第一批人。
04 结语在《749局》明显翻车,甚至让陆川成为金扫帚男导演奖的获得者后,他没能及时发现自身问题,还保持着高高在上的态度去看待这个风云变化的市场,注定要吃瘪了。
从电影到电视剧领域之前,陆川也展现出盲目的自信,声称:“不就是写剧本这点事儿”、“我要用剧集养电影。”
但他太高看自己了,也低估了这个市场的残酷性。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领域,与时俱进都是必然要走的方向。
同时,创作者要守好初心,以内容表达为前提进行拍摄,而不是一边自视清高,一边又沦为商业的“舔狗”,用不合格的作品敷衍大众,又如何要得到观众的认可。
剧集和观众不是他借来的“命”,无法拯救他的电影,亦或者是他下滑的执导水平和封闭的创作眼界。
陆川想要“借命而生”,先要抛弃掉这个丧失灵魂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