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的“女儿偷看父亲微信聊天”事件:撕开了成年人最后的体面
近期的热搜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词条#54岁父亲满屏求职信息看哭女儿#。

讲的是00后女儿王而西大学放假回家后,因为要陪侄儿玩小游戏,找父亲要了手机,解锁后满屏的求职信息映入眼帘:
“老板还要工人吗”

“老板现在在哪呢?还缺人吗?”
满屏的问句中,没有获得一个答案,更有甚者已经将父亲删除了好友,让王而西心酸不已。
王而西将手机屏拍下来上传到网络平台后,引发了广大网友的讨论和关注;
通过某媒体记者的上门采访,大家也更为了解了王而西父亲的生平。

今年54岁的王父是中国“第一代农民工”,大半辈子都耗在了到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工地上,与妻子共同拉扯着5个孩子,可谓辛苦异常。
但如今因为年龄问题,面对“无功可打”的窘迫局面,实在让人惋惜。
近年来因为各地建筑行业“清退令”的缘故,许多大龄农民工面临着失业的境地。
王父家中小儿子还在上初一,大女儿正在读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所以他不敢停下,也不能停下;
只能不断在微信上向各种可能的雇主发出求职信息,哪怕一次次被忽视、被拒绝。
从心理学的社会角色理论来看,父亲在家庭中往往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要责任;
这种责任意识如同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时,选择默默承受,努力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
就像王而西的父亲,即便身体疲惫不堪,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焦虑,也依然咬牙坚持,只为履行好自己作为父亲的职责。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我国现有的农民工已经达到2.99亿人,其中50岁以上的人数占比为30.6%。
这庞大的群体中,许多人都像王而西的父亲一样,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但家庭的经济压力却丝毫未减。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表达爱的方式往往较为含蓄,不像母亲那般细腻且直白,这使得他们的付出常常被子女忽视。
站在心理学的情感依附理论来看,父亲对子女的情感连接并不比母亲少,只是他们的表达方式更为隐蔽。
尽管很多父亲并没有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但往往都会通过努力工作,从而为家庭创造稳定的物质环境;
或是在面对外界的困难和压力时,选择独自承受,只为给子女营造一个相对安宁的成长空间等极为内敛的方式来表达爱;
虽然不常被子女察觉,但却时刻围绕在他们身边。

根据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当个体经历一些特殊事件,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时,认知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同样的,当子女看到父亲为生活如此奔波,开始尝试从父亲的角度去看待生活,理解生活的不易。
这种认知的转变标志着他们在逐渐走向成熟,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感恩父亲的付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的爱或许不会时刻挂在嘴边,但却像涓涓细流,默默滋养着我们成长。
父亲是那个在生活的风雨中,始终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担当,为家庭撑起一片天。
即便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在某些时刻失去了所谓的“体面”,但他们为家庭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重和感激。
-The End -
作者-恙衍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网友评论
-
2025-03-22 21:23:28
把房卖了就有钱了
-
2025-03-25 01:47:32
失业了不要紧,活到65再说。
-
2025-03-21 21:23:05
人人都应该孝顺父母,为什么要孝顺父母?因为父母是人的根本,你孝顺父母,就等于自己给自己上肥料一样。自己行孝道,就是在自己的根上灌溉肥料。所以如果不孝顺父母,将来绝对没有什么前途的,要是能孝顺父母,这把你的根本栽培好了,将来一定会有很光明的前途。所谓本固枝荣,根本栽培好了,枝叶自然就会欣欣向荣;根深叶茂──你这根培得深了,你的枝叶也会茂盛。 人能孝顺父母,就是天地正气存在。不孝顺父母,天地间便充满邪气。孝顺父母要诚心诚意的,念兹在兹的,毕恭毕敬的。对于父母要恭恭敬敬,父母就是堂上活佛,所以人能供养父母是最幸运的一件事情。孝顺父母的心莫过于斋戒茹素,孝顺父母求寿莫过于戒杀放生。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现在一般的教育,教育学生只知道将读书读成就了,怎么样去找一个高的职位,赚钱赚得多,怎么样能做世界的名人,世界的第一人。这是你没有教他基本的做人的条件,就教他去争名夺利,这叫舍本逐末,背道而驰。背着道去做事情,这是大错而特错。电视摆在每个家庭里,等于是一个无形的妖怪,把小孩子教坏了,把他们的精神也吸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多,受这些毒素却比什么都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