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王光美和李克农的合影,那年她25岁,相貌出众,气质不凡

历史 03-31 阅读:15686 评论:0

1946年,北平城里留下了王光美与李克农的一张珍贵合影。当时25岁的王光美正值青春年华,刚从辅仁大学硕士毕业,是那个年代难得一见的优秀学子。就在同一年,她还收到了斯坦福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原子物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两所学校都承诺给予全额奖学金支持。

照片里的王光美眉清目秀,相貌十分标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称得上是个美人。但令人好奇的是,作为大学生的她为何会与李克农同框?这背后有个感人的故事——她放弃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选择响应中共的号召。

1946年春节那会儿,有个陌生男子突然到北平王光美家拜访。这人自称是中共北平地下党的人,对王光美说:

当前局势下,我党与国民党及美方为落实停战协议,共同组建了北平军调处。国民党军令部二把手郑介民、我军参谋长叶剑英以及美方代表罗伯逊均已抵达北平。组织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你政治立场坚定且英语水平过硬,特别指派你担任代表团翻译,承担这项关键任务。

听到这个消息,王光美一下子愣住了,完全没料到会有这样的邀请。她沉默片刻后对来人说:"这太意外了,让我再想想。"那一晚她辗转难眠,觉得党组织主动找她参加革命工作是对她的认可。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放弃去美国留学的计划。

王治昌为官正直,在当时深受敬重。正当他打算施展抱负时,变故突至。1920年8月,他的留日同窗、结义兄弟、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廖仲恺在广州被暗杀。悲愤之下,王治昌毅然辞去官职,归隐家中。

王光美的母亲董洁如出身于天津一个富裕的盐商家庭,家境优渥使她得以接受优质教育,最终从北洋女子师范学校顺利毕业。在那个女性普遍缺乏教育机会的年代,能上大学已经相当罕见。得益于良好的教育背景,董洁如年轻时就开始接触先进思想。

日军占领北平时,王治昌和董洁夫妇拒绝与外界往来,面对威胁和诱惑毫不动摇。这样的家庭环境深刻影响了王光美,她后来成功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并取得优秀成绩。大学期间,王光美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

1944年,经王兰芬牵线,王光美认识了当时在北平学工委担任要职的崔月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崔月犁发现这个姑娘思想进步、热爱祖国,完全符合党员标准。后来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时,他第一时间就推荐王光美去做翻译工作。

王光美面临一个选择,可她那时正打算去美国读书。她有些犹豫,因为自己学的是物理专业,担心在军调部做翻译时,可能应付不了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内容。

王光美最终选择留在北平,应中共地下党组织邀请加入军调部。她后来回忆道:

几天后,地下党通过我妹妹王光和递给我一张便条。内容大意是:愿意的话,就拿着这张纸条去西四解放报社换正式介绍信,然后到翠明庄报到;要是拒绝,组织就不再联络我了。考虑再三,我最终接受了这个安排。

没过多久,王光美带着介绍信到了北平王府井旁边的翠明庄,那里是中共代表团在军调部的办公地点。碰巧那天接待她的是李克农。看完信,李克农立刻笑着说:"你就是王光美同志啊,我们都很欢迎你!"

王光美在军调部任职时表现突出,工作勤恳认真,不久就获得组织肯定。这期间她与李克农留下了珍贵的合影。但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导致军调部实际失去运作功能。

按照中央的部署,叶剑英组织军调部人员分批撤出北平。摆在王光美面前有两条路:继续海外求学或奔赴延安。出乎她意料的是,这个看似平常的选择彻底扭转了她的人生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