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过寿皇帝例有赏赐,但门槛也很高,仅一品大员才有此殊荣

历史 04-06 阅读:0 评论:0

据孙先生所述,开篇提及的由皇帝御赐之“寿”字,乃道光皇帝赐予孙尔准之物。孙先生凭借多元途径,查考到部分与之相关的资料。基于此,孙先生期望御史能增添一些有关清代皇帝“赐寿”制度方面的知识。

针对此议题,御史历经数日潜心查阅各类资料,与此同时,借此契机与热衷清史研究的读者展开深入探讨。

【赐寿是朝廷的典章制度】

自清朝顺治时期起,宫廷中便出现皇帝为大臣举行赐寿之举。彼时,该行为尚未广泛推行,主要依据大臣获宠程度而定,且范围多限定于京城任职的高级官员。至乾隆统治阶段,赐寿逐渐演变为皇帝笼络资深臣子的一种惯常举措,并正式确立为制度,在官方文献中被称作“赐寿之典”。

赐寿之典,于历朝历代,皆专为高级官僚而设。据《清实录》所载,获此殊荣者,仅限定于内外一品及以上之文武大臣。具体而言,唯有大学士、尚书、总督等官员具备相应资格,而侍郎、巡抚等官员,则鲜能得此恩荣。

在古代,人们对整数寿辰极为重视,六十大寿更是备受瞩目。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彼时社会整体的人均寿命相对偏低,能够享年六十岁已然堪称高寿。至于能否进一步跨越七十、八十之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归结于命运的安排。

通常而言,在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中,针对一品及以上的朝廷大员,每逢其六十岁整寿之际,皇帝出于彰显皇恩浩荡之目的,常予以特殊赏赐。其中,御赐御书 “福”“寿” 字颇为常见,与此同时,亦会伴有各类物质奖赏,涵盖文玩珍品、珠宝美玉以及名贵人参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若此大臣于朝廷中肩负重要职责、发挥关键作用,即所谓的朝廷重臣,皇帝则会额外追加赏赐,以表殊恩。

《大清会典》明文载录皇帝赐寿一事,此乃朝廷至关重要的典章制度,故而其施行须具备庄重的仪式感,相关文献亦有相应记载。

初始,朝廷特遣内三院卿一员,携赐物前往。所赍赐物,以御笔亲书之匾联为尊,其余尚包括福寿字样、寿佛造像、如意及朝珠,更兼玉、瓷、铜质之陈设器具,另有蟒袍、绸缎等物,品类并无固定规制。于庭中妥设香案,待钦使将至,众人于大门处跪迎。由鼓乐奏鸣、宫灯引导,恭随钦使入内,至案前立定。钦使亲手递交如意与朝珠,此时众人即行三跪九叩之隆重礼仪……

诸多皇帝赐寿的事例皆有详实史料可稽。例如,在御史的相关论述中,以道光朝为典型例证,构建了一份简洁明晰的事项记录。

道光元年,时为协办大学士兼领两江总督之孙玉庭,届七十诞辰。朝廷特颁御书匾联,且赐福、寿字样,另赏以珍玩、文绮等物,以示恩宠。

清道光四年,时为大学士的曹振镛迎来七十寿诞。值此之际,朝廷特颁赏赐,御赐之物涵盖御书匾额、对联,以及象征福祉与长寿的“福”“寿”字,另有文绮、珍玩等物。

清道光九年,时任尚书之职的黄樾迎来八秩寿诞。值此之际,朝廷特降殊恩,御笔亲书“福”“寿”二字,配以匾额楹联,且赐予寿佛、如意、朝珠及精美文绮等诸多贺礼,以示荣宠。

清道光九年,时为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卢荫溥年届七十,逢此寿诞之期,朝廷特颁殊遇。御笔亲题匾额以示嘉奖,且赐予蕴含吉祥寓意的福、寿字,另附珍贵玩好及精美文绮等物,以表恩宠。

清道光十四年,时为大学士的曹振镛迎来八十大寿。值此之际,朝廷特颁赐诸多恩赏,其中包括御制诗章,彰显圣上对其文学造诣的嘉许;御书匾联,以表对其德望功勋的认可;另有御笔亲书的福、寿字,蕴含对其福寿绵延的美好祈愿;此外,还赏赐珍玩、文绮等物,尽显皇恩浩荡。

除上述朝堂一品大员外,诸如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盛京将军宝兴以及两江总督陶澍等身负封疆重责的官员,亦皆获皇帝颁赐寿典。

据载,孙先生祖上孙尔准曾任闽浙总督。道光十一年,值孙尔准六十寿辰之际,承蒙皇恩,获赏御书匾额、福字与寿字,以及珍玩、文绮等物。若此记载确切无误,理论上孙先生家中所藏道光御赐“寿”字或不止一个。然而,因岁月迁延,诸多藏品历经漫长时光洗礼,如今或仅留存此件珍贵之物。

【赐寿之典也面向官员家属】

依据既定规制,针对高级文武官员之父母,若官员职级达到一品,其父母生辰时,可参照大臣六十岁以上生辰赏赐之例予以办理。

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兵部尚书何汝霖之母丁氏,寿登九旬,家族呈现五世同堂之盛景。鉴于此,道光帝以圣谕颁赐御书匾联,兼赐福、寿字,以示褒奖。同年,协办大学士兼尚书陈官俊之母夏氏,亦届九十高龄,同样获此殊荣,得御书匾联及福、寿字之赏赐。

为官员父母赐寿这一举措,实则旨在笼络朝臣,同时彰显皇帝一贯秉持“以孝治天下”这一基本治国方略。但鉴于官员父母大多年事已高,难以恰好逢八十、九十整寿之期,故而,多数情况下,赐寿皆属特例安排。

在清道光二十七年,时任工部尚书杜受田之父,已届八十四岁高龄,且身染沉疴。鉴于此情形,道光皇帝特颁殊恩,破格赏赐御笔亲书之匾额,以及“福”“寿”字样。

于特定历史情境下,帝王常以推恩之策施惠臣属。例如,每逢帝王诞辰或皇太后寿辰之际,朝廷往往会赐予大臣年迈双亲御笔亲书之匾联,以及其他颇具尊崇意义的赏赐物品。

咸丰十年二月,值咸丰帝万寿圣节之际,朝廷除对朝中大臣予以分别赏赐外,特颁旨令,于京内及外任大臣之尊亲,凡年逾八旬者,皆一体予以恩赏。时光流转至光绪十年十月,逢慈禧太后五旬寿诞,亦对大臣之双亲施予赏赐。

晚清之际,赏赐对象的层级呈现下行趋势,标准已降至二品。故而,诸多文献记载显示,诸如侍郎、巡抚、提督以及地方总兵等官员,亦频繁出现获赐寿典之情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