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合同纠纷律师 | 兄弟公司虚构债务转移,六成执行款警醒商界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企业生存环境愈发严峻,部分经营者为维系合作关系,常以“人情信任”替代法律契约,口头承诺代替书面协议。然而,这种看似“高效”的合作模式,实则埋下巨大隐患——一旦一方资金链断裂或诚信缺失,轻则合作破裂,重则引发债务纠纷,甚至拖垮企业。正如法律界常言:“人情是润滑剂,合同才是安全带。”
律博维权卫士合同纠纷律师周文海(1)
案例:一场“人情合作”引发的血泪教训
来河南漯河的甲公司与乙公司负责人私交甚笃,长期以“兄弟”相称。2022年初,甲公司以“项目紧急”为由,委托乙公司垫资500万元采购设备,口头承诺“月底签合同、次月结款”。乙公司出于信任,未签合同即开工,前期垫资后多次催促补签协议,甲方均以“走流程慢”“财务出差”搪塞。半年后,乙方垫资已超千万元,资金链濒临断裂,被迫催款。此时,甲方负责人突然声称“妻子重病、公司亏损”,拒绝支付,甚至提议乙方“抵押房产贷款支撑项目,未来利润加倍返还”。
乙方无奈委托我们律博维权卫士周文海律师调查,发现甲方早已转移资产、虚构债务,所谓“家庭变故”实为拖延话术。经起诉后,法院认定:尽管无书面合同,但微信记录、转账凭证、交货单据等均能证明事实合作关系,判决甲方十日内全额支付货款及违约金(按LPR四倍计息)。然而,甲方早已资不抵债,乙方虽胜诉却面临执行难,最终仅收回60%款项,企业元气大伤。
律博维权卫士合同纠纷律师周文海(2)
维权实操指南:关系户合作踩雷后的自救步骤
若不幸陷入“人情合作”陷阱,需立即采取以下行动,最大限度止损:
1.证据固化——筑牢维权根基
收集所有合作痕迹:微信聊天记录(需公证)、银行转账凭证(备注用途)、交货签收单、会议纪要、通话录音等,证明事实合同关系及债务金额。
梳理甲方资产线索:房产、车辆、应收账款、股权等,申请诉前财产保全,防止转移。
2.律师函警告——施加心理压力
委托律师发送《催款函》,明确还款期限及违约责任,同时抄送甲方合作方、股东,利用商业信誉施压。
若甲方提出“分期还款”,需签订书面协议并公证,避免二次违约。
3.调解优先——降低维权成本
通过工商联、行业协会等机构调解,争取签署《调解协议书》,可申请司法确认(与判决同等效力)。
若甲方愿以实物抵债,需聘请评估机构核定价值,并办理过户手续,避免“以次充好”。
4.诉讼攻坚——法律铁拳追责
起诉时主张“违约金+利息+律师费+保全保险费”,争取全额赔付。
若发现甲方恶意逃债(如假离婚转移房产),可提起债权人撤销之诉,追回资产。
5.执行博弈——打通最后一公里
申请将甲方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迫使其主动还款。
悬赏公告征集财产线索,与执行法官保持高频沟通,紧盯财产查控系统反馈。
律博维权卫士合同纠纷律师周文海(3)
企业家忠告:人情与契约的平衡之道
1.“先小人后君子”才是真朋友
合作初期明确规则:“签合同≠不信任”,而是对双方商业智慧的尊重。建议采用《框架协议+订单确认》模式,既保持合作灵活性,又锁定关键条款。
2.动态监控防患未然
定期对账并签署《结算确认书》,约定“逾期付款可暂停履约”,避免雪球式垫资。对于长期合作伙伴,可要求提供连带担保或实物抵押。
3.法律赋能,以战止战
每年投入0.5%-1%营收用于法律风控,聘请常年顾问审核重大合同。建立合作方“信用档案”,对逾期客户实行分级管控(如预付款比例上调、账期缩短)。
律博维权卫士合同纠纷律师周文海(4)
最后,经济下行期,企业更需明白:真正的信任,经得起契约的考验。一份严谨的合同,不仅能规避风险,更是对合作关系最深层的敬畏——因为商业文明的真谛,不在于“称兄道弟”,而在于“尊重规则,共赢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