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破生存极限新生儿救治纪录,深圳有支超早产儿救治团队
阅读提要:怀孕5个月的陈絮(化名)确诊为严重的妊娠高血压,产检显示脐带血反流,如果继续保胎,大概率会导致胎死宫内。在此之前,她已经两次因胎停终止妊娠。当杨传忠来到床旁进行多学科会诊时,她几近恳求:“我想生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跳。”没有人忍心拒绝一个母亲,更何况,此前超早产儿的救治经验,让这个团队有信心为这个孩子再搏一次。
(健康时报记者 徐诗瑜 谭琪欣)巴掌大小的身躯,薄如蝉翼的皮肤,黄豆大的嘴巴……在广东省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超低孕周(胎龄小于28周)、超低体重(体重小于1000克)的超早产儿在模拟子宫的暖箱中被小心养育。
24周,常被认为是生存极限胎龄。但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早产儿救治的极限不断突破。自2010年1月至2025年4月,该院新生儿科已成功救治上千例超早产儿,其中胎龄21周4天、出生体重450克的肉肉(化名),至今仍保持着我国最小胎龄新生儿纪录。

2024年9月23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团队为超早产儿搭建生命通道。医院供图
21周4天的超早产儿 打破我国最小胎龄新生儿纪录2023年10月22日,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房的电子钟跳过18:00——一位宫颈机能不全的孕妇即将分娩,胎龄仅21周4天。
“这是国内从未成功抢救的极限孕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翻阅国内外纪录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存活的最小胎龄超早产儿是21周1天,且出生后长期面临肺功能发育不全等问题。但为了保住这个苦等了6年的胎儿,孩子父母已经辗转多地医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护理团队照料暖箱中的早产儿。医院供图
18点56分,肉肉出生,体重仅450克,大腿和成人手指一样粗,整个人不及成人的巴掌大。产房里没有像往常那样响起打破寂静的啼哭,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四名新生儿科大夫将肉肉团团围住,准备复苏。“婴儿的气道直径仅2.5毫米,比圆珠笔尖更纤细,容不得一毫米的偏移。”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宗海峰握紧喉镜,挑起肉肉的声门,2毫米粗细的气管导管精准滑入——整个过程不过5秒,比国际标准快4倍!氧气缓缓进入,蛋黄大小的肺如预期般丰盈了起来,肉肉有了第一道生存保障。
19:40分,连着暖箱的监护仪上绿色波形规律跃动——呼吸机稳定供氧、脐静脉导管持续泵入营养液、微型血压监测仪显示循环达标。杨传忠始终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可以给孩子父母一个交代了。此时,我国新生儿救治史上的最小胎龄的纪录,更新为21周4天。
360克新生儿的生命闯关 再次创造生命奇迹国内最小胎龄超早产儿肉肉的故事,让更多母亲燃起了希望。2024年9月,怀孕5个月的陈絮(化名)确诊为严重的妊娠高血压,产检显示脐带血反流,如果继续保胎,大概率会导致胎死宫内。在此之前,她已经两次因胎停终止妊娠,这一次,她不忍放弃。当杨传忠来到床旁进行多学科会诊时,她几近恳求:“我想生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跳。”
没有人忍心拒绝一个母亲,更何况,此前超早产儿的救治经验,让这个团队有信心为这个孩子再搏一次。9月23日,胎龄22周3天,婴儿降生,这个通体泛紫如剥皮葡萄的小人儿瑞泽(化名)体重只有360克,约为两个苹果的重量,身上的皮肤和胶冻一样。他没有心跳,没有呼吸,眼睑紧闭。
“脐带一剪断,氧气和营养供应就断了。我们必须马上接管他的生命。”杨传忠将建立呼吸通道、静脉通道,稳定婴儿生命体征的过程称为“黄金时刻”,对于生存极限的超早产儿,黄金时刻仅有十几分钟。18分钟后,瑞泽被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循环、静脉营养等支持在出生后的“黄金1小时”内全部完成。
为了给瑞泽营造一个舒适的模拟子宫环境,护理团队给瑞泽制作了舒服柔软的“鸟巢”。每小时记录一次生命体征、泵入的营养液精确到毫升、翻身时确保体位始终处于中轴线……外界的刺激被降至最低,而宫内缺失的营养照护被一点点弥补,1天、3天、7天……瑞泽顺利度过了危险期。这个曾在生死线上摇曳的小生命逐渐开始自如、畅快地呼吸。同时,我国新生儿救治史上22周胎龄救治成功且愈后良好的最低体重纪录,再度刷新。
这场新生命的托举,除了医护、孩子父母,还有陌生的母亲们。新生儿科护士长熊小云记得,因陈絮泌乳失败,瑞泽出生后的第二天立即启用了院内自助式母乳库的捐赠乳喂养。母乳库的母乳来自此前早产儿母亲们的捐赠,这些陌生母亲们的乳汁,滋养着这个暖箱中的小小婴孩。第一次进行“袋鼠护理”时,瑞泽俯卧在陈絮胸口,那一刻,陈絮觉得手足无措,又忍不住在心底雀跃:“我真的听到他的心跳了!这么小的身体,也能发出掷地有声的心跳!”
医学的极限不是数字 而是信念的温度提到救治过的超早产儿,杨传忠如数家珍:2000年,胎龄27周、出生体重780克的鹏鹏(化名)出生,创下了当时深圳市最低体重、最小胎龄的纪录。
一家人感念杨传忠团队的救治,不时回医院拜访,这个曾托举鹏鹏的团队也见证着孩子的成长:高中后鹏鹏的骨骼逐渐发育,如今25岁的他已经长成了178厘米的壮实小伙。
2015年,胎龄24周、出生体重500克的超早产儿,肺部、骨骼发育完好。最让人骄傲的是,他的肺部发育和健康孩子无异,甚至在小学一年级时拿了全班跳绳比赛第一名。
支撑这支团队不断更新我国超早产儿救治纪录的,在于救治理念“从治到养”的转变。杨传忠将超早产儿的救治比喻为“水稻育秧”,精准地控制温度、湿度,更加关注新生儿营养,让每一个脆弱的器官在模拟子宫的环境中,在生命的早期获得最充分地发育。
在交班日记中,一位护士写下:“这些孩子教会了我们,医学的极限不是数字,而是信念的温度。”
一次次的生命托举让这个团队不断突破极限,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早产儿抢救存活率达99.2%,极低出生体重儿抢救存活率达96.2%;他们也感受到见证生命成长的幸福,肉肉、瑞泽……这些孩子活下来了,活得和其他足月出生的孩子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