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武帝的送命题,为什么只有汲黯敢说真话却相安无事?
现代职场的“ 送命题” 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在领导将你架在“选边站”与“ 和稀泥”之间,汲黯的破解之道藏着比“敢说真话”更为重要的生存哲学。
[材料]
魏其上书论救灌夫,上令与武安东朝廷辨之。魏其、武安因互相诋讦。上问朝臣:“两人孰是?”唯汲黯是魏其,韩安国两以为是;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上怒当时曰:“吾并斩若属矣。”即罢。起,入。上食太后,太后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乎!”上不得已,遂族灌夫;使有司案治魏其,得弃市罪。《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
窦婴上书为灌夫申辩,汉武帝命他与田蚡在朝堂之上当面对质。两人激烈争执,互相揭短。武帝询问群臣:“他们谁有理?”唯有汲黯力挺窦婴,韩安国和稀泥说各有对错,郑当时起初支持窦婴,却中途改口。武帝怒斥郑当时:“朕该把你们这群墙头草全斩了!”随即罢朝离席。
入宫侍奉太后用膳,太后摔了筷子,怒道:“我还没死,他们就敢糟践我弟弟;若是我闭了眼,田蚡岂不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武帝被迫妥协,下令诛灭灌夫全族,又命官员彻查窦婴,最终判处他斩首示众极刑。
1材料分析
汉武帝的问题“两人孰是?”本质上是一道“多选题”。
选窦婴:支持已失势的外戚(窦太后已死),可能得罪现任太后的弟弟田蚡;
选田蚡:站队当红外戚,却违背了汉武帝“削弱王氏”的隐性目的,因为刘彻早看田蚡膨胀不爽了。
在朝堂上,窦婴和田蚡两人互相揭短时,汉武帝“死亡提问”表面看似在问群臣“对错”,实则包藏着三层心思:
一是忠心 :你是盲目站队,还是能跳出个人恩怨;
二是脑子:你能不能看透这场辩论背后的权力博弈,其时汉武帝正想借窦婴打压膨胀的田蚡;
三是手腕:你有没有能力或水平,既表明立场,又不让领导难做。
辩论会上,众多大臣的表现堪称“反面教材:
韩安国说的“两人各有道理”,看似圆滑,其实是无主见的表现;
郑当时先是支持窦婴,被皇帝瞪了一眼,立刻改口,最终两头不讨好。
只有汲黯看懂了皇帝的内心真实意图。窦婴所代表的老臣集团,正好能制衡田蚡的外戚势力,支持窦婴就是帮助武帝“打明牌”。
就像单位大BOSS突然问你 “某副总的改革是否冒进了些?”,本质是想借群众的反对声,压制其过快扩张的权力,你只有看懂这一层,才有说真话的“资格”。
2汲黯的“真话策略”,藏有三个关键细节
汲黯尽管是酷吏,但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把“真诚”包装成了领导能接受的样子。
有一年,黄河发大水,河南灾情紧急,他巡游到时,二话不说,先开仓放粮救人。
回京后,立马给皇帝磕头认错:臣自作主张,罪该万死!
既救了老百姓,又给领导留足了名声,这波操作,比那些只会骂朝廷动作慢的愣头青,高明了多少倍。
再有,汉武帝吹牛说要学尧舜,当圣君,他当场就怼:“得了吧,陛下!您心里那点小九九,谁不知道?”
眼看气氛不对,又笑着补刀:“不过您还是愿意听真话,比秦始皇强多了!”
批评里藏着恭维,让皇帝生气,却无法找到发作的地方。
更为关键的是,要知道汲黯是有两把刷子的:
当年在地方当官,河南、东海那些出了名的'鬼见愁'地区,硬是被他管得连掉在地上的钱都没人捡!就连汉武帝都拍手感叹说:'这世上就没有汲黯收拾不了的烂摊子。
这种“不可替代性”,即便多次怼皇帝,依然是武帝舍不得杀的“刺头”。
汲黯敢硬刚,除了自身能力以外,还有二张 “免死金牌”:
人设稳:20 年如一日 “只怼该怼的人”,连汉武帝都承认“他骂我是为了天下,不是为了私利”;
关系清:不结党不营私,政敌田蚡们想挑他毛病,都找不到破绽。
3当高情商话术无效,我们该怎么说真话
单位总监让大家评价两个产品方案,小王说 “各有优势” 被批没想法,小李直接否定乙方案,被总监记恨。
汲黯式回答是:“说实话,两个方案都有硬伤。甲方案确实更符合年轻人,但财务预算直接超标XX%!乙方案倒是省钱,但预测用户来了留不住。
建议将两者优势结合,用甲方案前半部分 + 乙方案的成本框架,本人可以整理融合方案…。”
汲黯式应答的核心有三点:不掺个人情绪,先说事实,再摆问题,最后给方案,让领导有台阶下。
再比如,当老板在年会上喊“明年目标涨 300%”,如果直接泼冷水“不可能”只会找死,不如说:“冲第一的目标提气,但目前技术储备和人才梯队有差距。建议分两步走:Q1 先拿核心区域 30% 份额,同步搭建人才体系,我可以列出资源需求清单。”
把“反对”包装成“补充”,既指出了问题,又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法。
4历史的反讽:钻营者的末路与直臣的长久
田蚡靠钻营上位,当上丞相,却因作恶太多,夜夜噩梦,死后被人告发与淮南王刘安的不轨对话,汉武帝愤恨地说“田蚡不死将被灭族”。
汲黯一生没当丞相,却让皇帝感慨“恨不得让所有人学汲黯”。
像身边的那些“向上管理大师”们,表面风光,背后却被同事翻白眼,而真正有本事、敢说真话的人,反而能赢得长久尊重。
有平台数据表明,近八层的高管高度认同“能提出建设性反对意见”的员工。
真相很现实:职场中从来不乏“敢说话”的人,缺的是“会说话” 的人。
5结尾:致所有“想站直却怕摔”的打工人
职场从来不是 “非黑即白” 的战场:
敬酒时不拿瓶口对人,不是世故,是让人舒服的教养;
说真话前先想“领导能得到什么”,不是圆滑,是成熟的协作思维;
保持专业能力的“硬度”,同时拥有沟通时的“柔软”,才是真正的“知世故而不世故”。
当领导再问“谁对谁错”时,你并不需要当“汲黯第二”,但可以做“带脑子的自己”。
真话的力量,不在于“敢不敢说”,而在于“说出来有没有人听,听完有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