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张宗逊,集宁一战,大将梦碎?

历史 03-20 阅读:15 评论:0

1955年,共和国授衔,无数英雄将帅星光熠熠。但鲜为人知的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将领,曾离大将之位如此之近,却又最终与之擦肩而过。他,就是张宗逊上将。  是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呢?

戎马生涯,功勋卓著

张宗逊,1908年生人,黄埔军校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秋收起义,他就在那里;长征路上,他负责中央领导人的安全,肩负着何等重任!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358旅,屡建奇功;解放战争中,他又在西北战场上,与贺龙元帅并肩作战,为解放大西北立下赫赫战功,甚至直接为新疆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辉煌的履历,怎么看都该是妥妥的大将人选,对吧?

功成名就,却与大将失之交臂

然而,历史却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955年授衔,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固然是莫大的荣誉,但细想之下,又让人觉得有些惋惜。 毕竟,据说他曾名列大将候选人名单第十位! 这意味着,他离大将之位,仅仅一步之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与梦寐以求的大将衔失之交臂呢?

细细思量,或许有两点原因

首先,资历的比较。  我们必须承认,与其他大将相比,张宗逊在一些方面略逊一筹。比如,粟裕大将,战功赫赫,甚至还自请降级为大将;陈赓大将,黄埔一期,资历深厚,军事指挥能力更是无人能及;还有许光达大将,入党时间比张宗逊还早,参加过南昌起义,虽然没参加长征,但一直从事着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些大将,哪个不是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集宁之战的失利。 1946年7月,张宗逊担任总指挥,在集宁与傅作义的部队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这傅作义,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人称“华北王”,实力强劲。张宗逊试图集中力量消灭傅作义的部队,却没想到傅作义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我军陷入被动,损失惨重,集宁最终失守。这场战役的失败,直接威胁到了晋绥区首府张家口,甚至党中央的安全! 对于一位军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打击。

集宁之战,是张宗逊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也是他未能晋升大将的重要原因。  试想一下,所有获得大将衔的开国元勋,有谁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惨败? 这或许就是他与大将之位失之交臂的最终原因。

历史的遗憾,英雄的泪光

回望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既成事实。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张宗逊将军的军事才干毋庸置疑,他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集宁之战的失利,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如果这场战役的结果有所不同,或许历史的走向也会因此改变。  这或许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沉思吧,一个关于荣耀与遗憾、成功与失败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