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一个养猪书生的逆袭!如何用PPT思维搞定汉武帝?

推荐 04-19 阅读:1 评论:0

两千年前的朝堂之上,来自山东的一位书生,竟然将儒家经典巧妙转化成了类似职场鸡汤的东西。

汉武帝品尝后,不禁直拍大腿,连连赞叹:‘味道着实不错!

【材料】

菑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则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深刑重罚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未足以劝善而禁非,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则赋敛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有德者进,无德者退,则朝廷尊;有功者上,无功者下,则群臣逡;罚当罪,则奸邪止;赏当贤,则臣下劝。凡此八者,治之本也。故民者,业之则不争,理得则不怨,有礼则不暴,爱之则亲上,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则民不犯禁矣。

“臣闻之:气同则从,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则气和,气和则形和,形和则声和,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兴,硃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

时对者百馀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资治通鉴.汉纪

【译文】(太长)略

1材料分析:公孙弘的思想

公孙弘,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儒家知识分子,其人格特质以及在职场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在处于转型阶段的武帝朝代,有着相当典型的意义。

其命运呈现的发展轨迹,预示着此后两千年直至未来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根本困境,他们需要在道统与政统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

公孙弘在当庭应考之际,其文本策略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语言修辞的精妙设计,堪称绝妙非凡。

首先,用“臣闻”这样的表述来建立起在历史层面的合法性,随后又借助“臣闻”进一步引出天人感应的相关理论内容。

其次,用“数据化”来说服,将抽象理念量化为“八项根本"。

其三,通过“气和、形和、声和”感官化隐喻,来构建那种能够被人们感知到的社会治理效果。

最终所达到的,是将哲学命题转变为政策语言的这种表达能力,恰恰就是他超越辕固生等经学家的核心竞争力。

抛开引用材料,公孙弘策论中对“时"的把握堪称典范:

首先,时机把握方面,是在窦太后离世的次年,提出“更化”这一主张,如此做法,恰好顺应了当时权力结构即将变动的形势。

其次是关于分寸的拿捏。公孙弘一方面对前朝所秉持的“黄老无为”理念予以批评,另一方面也注意避免对窦氏集团展开直接的攻击。

从公孙弘的职场判断能力看,他所强调的"君主威仪"暗合武帝强化皇权的心理。

这种姿态恰好能够说明,为何守旧派的太常会将其策论贬低至下等,而锐意推行改革举措的武帝,却将他擢升为第一名的原因了。

公孙弘无疑是儒学官僚化进程当中极为关键的一位推动者。

他成功地将““五经”文本巧妙转化成为可实际操作的行政指南,由此达成了从“价值儒学”朝着“工具儒学”的一种范式转变。

实际象征着儒家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从原本的“帝师”身份逐渐降格成为了“侍臣”的转变。

当然,这样的转变,一方面确实给儒生们开辟出了一条入仕、谋求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却也不知不觉间,埋下了学术可能会依附于权力的隐患。

2成长篇:大器晚成、底层逆袭

公孙弘40岁后,以养猪为生,六十岁时,第一次被举荐为博士,初次踏入仕途。

已过花甲之年才初次踏入官场的他,显得颇为生涩。

曾经有一回,公孙弘受命出使匈奴,此次出使的行事做法未能契合圣上的心意,遭受了贬谪的惩处,如同刚刚冒出的新芽遭遇寒霜,只能满心黯然地返回故乡。

前130年,朝廷又一次下达诏令,全国范围内召集学识渊博的儒士。公孙弘再次获得淄川国的举荐机会,应诏前往。

这时的公孙弘,已然步入古稀之年,往昔的那种青涩,早已褪得干干净净。

宛如一张历经了长久打磨的古琴,公孙弘将多年刻苦研读所积攒下来的学识,与其在市井中谋求生存所获取的智慧,相互融合起来,最终在长安,那庄严的未央宫殿堂之上,奏响了一曲足以惊艳整个朝野的华丽乐章。

自此公孙弘的晋升,仿若火箭窜空一般,时间不长,径直擢升到丞相之位。

这样的逆袭发生在“三十而立”观念盛行的时代,着实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就连司马迁都将其视为“白衣为三公”的典范。

这场逆袭绝非偶然,当我们将他的对策文放在显微镜下...

他的成功证明:人生没有迟到者,只有早退者

2学术篇:知识变现

公孙弘再次前往京城参加科考,那时那景,如同现今努力挤入大厂面试的985高校毕业生一般。

面对“如何治理国家”这样的考题,其他人都在长篇大论地引经据典,公孙弘却独辟蹊径,捣鼓出了史上首份治国方略的思维导图,将八项基本原则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制成PPT,最后还额外描绘了一幅“天地安和”的美好愿景。

太常署中的那些年老的官员们一个个翻着白眼,毫不留情地给他打出了差评。

年轻、意气风发的刘彻,却偏偏就喜欢这样的做派,还颇为欣喜地说道:能把话说得通俗易懂的人可算是出现了!

这一观点一方面迎合了汉武帝那种类似‘霸道总裁’般的治国需求,另一方面也给儒学罩上了一件实用的外衣。

这种“学术混搭”创新思想成功打动了急于集权的年轻皇帝。

与现代知识网红罗翔所打造的“张三宇宙”相对比,公孙弘的策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版的“治国干货”。

他借助“八政”将那些抽象的理念加以量化,比如“省赋税”这个词,对应的便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诚如戴建业教授将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演绎成“古代社畜翻车现场”那般,公孙弘也将《尚书》里的“洪范九畴”改造成了类似“治国八大痛点解决方案”的样子,由此成功地让儒学从以往高高在上的庙堂经典转变为颇具职场实用意味的工具书了。

谁说古人不懂利用热点来吸引关注呢?公孙弘竟然能让儒学,从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学术理论,如今一下子变成了在各平台上备受欢迎、热度极高的爆款课程一般的存在,并且超越了如今的平台大V,拥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这种系统化论述能力,远超当时读死书,只是简单引述经典的儒生。

3.职场篇:升迁秘籍

看着九十岁的辕固老爷子被气退休,他并非不明白老前辈所给出的“别把学问做歪了”的告诫。

要知道,长安城的房价相较于齐地而言,至少要贵出三倍之多呀,而且博士的编制也是相当金贵的。

于金马门撰写材料之际,公孙弘也许顿悟了这样一个道理:若想在未央宫能够安稳地待下去,仅仅会背诵《春秋》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必须得学会把领导所做出的批示,精准地转化成学术性语言才行。

公孙弘开创性地推出了“提案备选清单”模式。

每次朝堂议事之时,他会提出不少方案,以供汉武帝依照自身的考量去做出选择。

提案向来准备三套:A方案风格较为激进,B方案风格相对保守,C方案有点和稀泥的意味,这么做能让老板产生一种“最终做决策的是我”的感觉。

直至如今的当下,这套方法,依然是体制内汇报工作时常用的模板。

公孙弘的这种方法,可称得上古代版的“向上管理术”,真正将揣摩上意这件事做到了极致程度。

政敌汲黯在朝堂之上,公然指控其“虚伪”之际,公孙弘表现得极为坦然,明确承认:‘通过获取虚名来博取名誉,相较于去做那些违法乱纪的事情,总归还是要好一些的吧!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反倒使汉武帝对他产生了“敦厚坦诚”的感觉。

好比当下有些企业家,被曝光存在“慈善作秀”的情况时,会用“起码、确实捐了钱”这样的说辞,来化解外界的舆论压力。

4最 后

公孙弘凭借布衣丞相的身份,让孔夫子的思想,从竹简走向实现诏令。今天的人们若想推动改革,或许也得先学会在PPT里埋藏理想主义的种子。

公孙弘的智慧,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就是:改变规则的前提,需要先在规则里活下来。

网友评论